时 间:2017年5月25日15:00-18:00
地 点:校史馆
人 物:李士伦
访谈人:陈建
摄 像:曹刚 张魁武
文字整理:蒋萍萍
文稿撰写:陈建
文稿审核:姚明淑
.
陈:李院长您好!我们是学校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目前正在开展“石大记忆”项目的采访工作,推出这个项目是为了抢救学校的文化记忆,留下石大历史亲历者和见证人的记忆,在档案馆永久保存。今天想请您讲一讲学习、工作中经历过的事情。
李:非常高兴学校档案馆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也非常感谢你们开展这项意义非同寻常的工作。
留学苏联:用勤奋赢得肯定与尊重
陈:1960年,您以41门功课全优的成绩毕业于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获油气田开发专业工程师称号,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苏联培养的第一代气田开发研究专家。随后,您就一直在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任教。请您给我们谈谈您在苏联学习的情况。
李:1953年,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了,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我国组织选送了大批优秀青年到苏联留学。我和吾用明都在上海读中学,毕业时因学习成绩优秀、思想积极进步,经过考试和组织严格审查后被选上了。我们先在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学习了一年俄文,除了语言准备外,还有政治准备、体检准备和所在国风土人情知识准备,印象最深的是,敬爱的周总理曾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出国留学的费用相当于二三十个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总理的话大大增强了我们留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大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出国列车把我们千余名留学生送往苏联,路上走了十一天,腿都坐肿了。我学的是莫斯科石油学院气田和凝析气田开发开采专业;吾用明分到基辅建筑工程学院去了。到了苏联后,困难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首先是寒冷,头一个冬天,气温最低降到了零下40C°,对我这个南方人来了个下马威,很不适应;其次,饮食也不习惯。但这些都是小事,最大的困难还是学习上的语言困难,上课基本上是 “坐飞机”,特别是那些叙述性的课根本听不懂,只有数学课因为公式比较多,能够一知半解地听懂一点。听不懂怎么办?就只有下课后借学习好的苏联同学的笔记抄,不懂的词再翻字典,常常熬夜到一、两点。当时高年级的中国留苏同学给了我们很大帮助,比如现在中国石油大学的郭学曾教授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高年级中国同学对口联系新同学,手把手地教,每学期开学都要给我们介绍要开设的课程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等,亲如家人。另外,苏联同学也很热情,经常帮助我们,介绍学习、生活经验。也有苏联同学学中文的,后来能看懂“人民日报”了。留苏第一年,就这样艰难地走过来了。一年后就较为顺利了。
当时思想压力很大,学不好怎么向祖国人民交代?只有革命加拼命。就这样早起晚睡,艰苦奋斗了一年半,到后来,因为中国学生的成绩好,反而苏联同学来借我们的笔记了。苏联当时学制是五年制,共学了41门课,大部分课程考试是口试,对全部课程考试优秀的发红色毕业证,名字还刻在所在系走廊墙壁上。当时中国学生给苏联老师和同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们常翘起大拇指说:中国学生好样的!爱劳动,守纪律,勤奋刻苦,学习优秀。1994年我再次参加石油高校代表团回学校访问,我的名字还挂在墙上,很使我感动。
.
毛主席接见: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这五年的学习,深刻地影响了我,奠定了我一生的基础。
首先是培养了我们心系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国家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把我们送到国外学习,因此,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是我们的最大心愿。在苏五年,我没有回国一次,甚至连父亲故世也未回。终身难忘的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于1957年11月17日下午,接见了我们留学生,作了长达40多分钟的讲话,对青年寄予深切期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话鼓舞了我一辈子。
其次是为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苏联高等教育特别重视基础理论教学,重视生产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留苏五年,从地下到地面,学习了所有有关于天然气开发开采专业知识,还学了钻井和地面集输工程专业知识,基本掌握了有关气田开发开采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留学期间,见到了许多石油天然气领域的世界级大师,他们都是直接给我们授课。大师们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和蔼可亲,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另外,苏联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他们常组织中国学生去学习参观,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中国学生到各地参观、旅游。当时,卫国战争刚结束十年,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创伤还未完全恢复,只要一问,每家都有自己的亲人在战争中牺牲。他们的物资也不丰富,有的也常要排队购买,但排队都很自觉,很少插队。就是这样,仍然无私地援助我们,听说我们的培训费用是两国政府各出一半。
.
为了专业:选择无悔向僻壤
青年时期的李士伦和吾用明
陈:回国后您为什么会来到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
李:我是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天然气专业学生,也是莫斯科石油学院第一届天然气专业的毕业生。回国后,本来可以分到北京等大城市。并且,老岳母长期患病,腿残疾,生了九个孩儿,最后只剩下一儿一女(我妻子吾用明),儿子又支边新疆,身边无人照顾。但是,当时国内只有四川有较大规模的天然气气藏,为了照顾我的专业,最后违背了老妈的意愿,选择了四川石油学院,来到了当时还很偏僻的南充。而妻子吾用明又照顾了我,没有分到上海,分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到后才知道,两地相隔了两百多公里。此后分居了16年,家里的事,包括两个小孩的抚养、长大,都是吾老师一个人承担,我没有尽到丈夫、爸爸的责任。要谢谢吾老师!(吾用明老师笑。)
陈:您和吾老师后悔过吗?
李:我和吾老师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
专业建树:建设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天然气学科
李士伦教授是我国较早进行复杂凝析气田开发和油气体系相态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其成果长期处于国内前列和国际先进,并形成了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的天然气特色。
陈:请给我们讲讲您在发展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天然气特色中的故事。
李:我一直是又搞管理又搞业务的“双肩挑干部”,搞教学和科研,是很辛苦的,要挤时间,别人休息了,我不能休息。特别是在担任了副院长后,只能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平时休息时间来抓业务。
我在发展学校的天然气特色方面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是气田、凝析气田的开发研究。我国有一种气田经济价值比较高,既产气又产油,叫凝析气田。我从留苏开始,就一直在学习和研究凝析气田。在气田、凝析气田开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究方面,是国内研究得较早、较全面、较系统和有较高水平的。特别是我连续参加了三个国家五年计划中凝析气田开发国家项目和近四十个大型的、著名的、影响很大的气田、凝析气田开发研究方案,及大型的工程设计,在气田和凝析气田开发理论和方法研究上取得了突破,也使得学校在天然气领域具有了较大影响力。
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凝析气田开发实验室
第二件事是提出了正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面向国民经济和石油天然气工业主战场,解决生产中重大问题。并且根据我国和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实际,及时由气田开发转到注气提高石油、凝析油釆收率,更全面突出天然气。提高采收率是世界油气田开发中永恒的课题。我国油田的二次采油一般为注水开发,到了这一步,采收率也只有百分之三、四十,大部分石油在储层中难以采出。若使用注气驱技术,能再提高百分之十以上的采收率,既造福百姓,又保护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全国油气田开发会议上提出,应多元发展提高采收率技术,其中特别要注重发展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观点。随后,我带领团队逐步建立了相应的注气过程相态、注气开发设计和注气动态分析等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发展了既能封存二氧化碳、减少大气污染,又能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在我国,研究和探索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我们是先行者,给全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第三,我的研究工作注重了产学研结合。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实行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实行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联合攻关,产生重大的规模效应。目前,虽然受到油价低迷影响,但是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几乎所有油区,三、四十个以上的油田区块,都与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合作发展此项技术。
第四,我们是高等学校,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因此,我始终坚持科研必须促进教学,科研工作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相互交融和发展,不相对立,一切都要落实到育人上。我们不仅有科研成果,还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培养出了一大批天然气领域的优秀人才,从而形成了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在天然气开发上的特色。
李士伦教授团队与中国科技大学孔祥言教授等友好合作
.
全院一心:面壁十年终破壁
陈:80-90年代,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申报成功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完井中心、中加培训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等。期间您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开发系副主任、主任,直到担任学院副院长和中加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主任,请您谈谈孕育和产出这些成果的故事。
李:1978年,学校从省管又转为了以石油部管辖和领导为主。部管后成立了5个部级科研实验室:碳酸盐岩、钻头、油气田开发、钻井、泥浆,部里还给了150个科研岗编制,从这个时候开始,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了。当时学校提出的发展目标是“翻番升位”,除了搞好专业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外,还要搞科研,要抓研究生教育,进行学科建设,也就是说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创造新知识。在科研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是:第一,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石油天然气工业解决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第二,走出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主动适应生产实际,而不是关起门来搞理论,并且把科研转化为生产力。
李士伦教授(右三)和来校考察的外国专家在一起
陈:这个思路是什么时候比较明确的?
李:我们很多老师文革中就在生产一线,由于与现场紧密结合,就知道生产中有哪些问题,什么是急需的。八九十年代,开门办学,校企合作的思路就很明确了。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学校好多老师不单是能动口的还是能动手的,都经常到生产一线,慢慢地也形成了我们的特色,比如方少仙、侯方浩老师的碳酸盐岩油气藏研究;王庭栋老师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马德坤、刘清友老师的钻头研究;张绍槐、廖荣庆老师的喷射钻井研究;刘崇建、高光昭、郭小阳老师的固井完井研究;李允、杜志敏、张烈辉老师的数字模拟技术;罗平亚老师的钻井液和泥浆;葛家理、林平一、赵必荣、赵碧华老师的渗流力学;任书泉、赵金洲、郭建春老师的压裂酸化;赵国珍、张明洪老师的振动筛;还有我和曾自强、杨继盛、孙良田、郭平、孙雷老师搞的天然气;施太和、何更生老师的防腐、安全可靠性;孟英锋老师的气体钻井;陈平老师的水平钻井等等,在全国都有些名气。近几年许多年轻人也起来了,成长非常快。学校利用“三项工程”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把学校、老师、学生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去比试、磨炼,博采众长,洋为中用,发展自己。
虽然我们不是重点大学,但我们有了这些特色,只要涉及这些领域,人家就会想到西南石油学院。我认为这些工作既是当时学校整体情况的一种反映,也是以后我们搞科研必须要遵循的正确道路。
陈:因此在油田有个说法:有困难找西南石油学院。
李:是的,在这些领域,有困难就想到我们了。这也是中加天然气培训中心项目能够设立在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的根本原因。
当时有一个机遇,1987年加拿大政府准备了5个援助我国的天然气项目,也叫技术转让,援助对象主要是欠发达国家,但要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由于我们已经在天然气技术上形成了特色,长期与油田合作,石油部天然气司对我们评价很高,认为我们搞天然气有特色、有优势,冈秦麟、孟慕尧两位领导和外事局窦炳文等领导就向加方大力推荐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评审很严格,光石油部说了不算,1987、1988年,加拿大政府派了多批专家多次到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作实地考察、评估。尽管我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来去都很麻烦,但我们确实有特色、有水平,最终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加拿大政府专家来校实地考察
同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全院一心,力争一流。凡是有大的活动,有外宾来,全院上下从教师到学生、从机关到后勤都顾全大局、齐心协力把各自工作做好。这是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很好的传统。
陈:当时气氛真是好!连打扫卫生的临时工、门卫都在说要做贡献。
李:是啊,学校一号召,食堂、宾馆、环卫等都积极配合,自觉自愿地把饭菜做得漂漂亮亮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的、宾馆住得舒舒服服的,老师学生也都没有迟到早退的,这种全院一心、顾全大局、力争一流的精神是我们能够获得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完井中心和中加天然气培训中心这样一批重大成果的重要原因。
.
师爱情怀:“爱”是我一生的动力
陈: 您在教书育人工作上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请给我们讲述一下您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吧。
李:我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论教育教学的形式如何变化,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都是不可替代的,老师的人生态度、道德情操和学术风格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是悄无声息的,是潜移默化的,会影响学生的学术道路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道路。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刻的爱,爱祖国、爱生活、爱教育事业,特别是要爱自己的学生。这也是我一生的动力。对祖国要有深情,对生活要有激情,对工作要有热情,对学生要有真情。
李士伦教授在书房
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对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会记一辈子。记得在北京遇到一个校友,说把我给他的毕业赠言记了一辈子,我确实记不得给他说的是什么了,他说是“生活上知足常乐,工作上精益求精”。教师的言行有时是无心的,但可能就影响学生一辈子。有一次到辽河油田出差,有个学生已经是油田的干部了,他对我说,在作毕业设计时,因为他图画得不好,我给他打回去了,硬是改好后,才让他过关的,这件事他一直没忘。他没有怨恨我,反而很感谢我。还有一个学生,突然遇到三个困难:父亲心脏病住院、女朋友分手、考博英语差一分。怎么办?又没办法录取他,我给油田采油院写了一封推荐信,又送他四个字:“笑对人生”。后来他在采油院发展得很好,生活很幸福。他学石油,又对中医有浓厚兴趣,成为我家的中医顾问,亲似儿子。这种例子有很多,在学生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老师帮他一把,作用相当大,对老师自己的教育也很大,不光是我教育学生,有好多事情也是学生教育了我。所以我常说,是党、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是西南石油学院培养了我,是石油工程学院培养了我,是同事、弟子和研究生培养了我。
陈: 李院长,您是说学生教育、培养了您?
李:是。是学生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比如采59,孙良田老师那个班,是我留苏回来讲课最多的班级,一下讲了4门天然气的课,现在这个班的同学聚会,都要把我请去,师生之间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又比如采73的同学和我到青海实习,遇到两次井喷,大家互相照顾、共生死同命运,感情很不一样;还有周守为他们采77,这个班很多同学记得我,对他们我说得最多的:“注意身体,不要超过晚上12点睡觉”, 经常在深夜的时候,跟在屁股后头催他们回寝室,像父母一样。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往往催人泪下,也激励我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自己的亲人,要把教学、科研搞好,把工作做好。可以说,没有学生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不是学生教育了我、培养了我吗?
李士伦教授和他的学生
.
壮心未已:有生之年做三件事
陈:我们都知道您设立一个“师爱奖学金”,请您给我们谈谈这个奖学金的故事吧。
李:在我的有生之年还想做三件事:推动我国注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出版10本以上专著和教材、设立“师爱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推广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我比较满意,目前虽然受到低油价影响,但仍然遍地开花了。还有,我带领的团队在这个方向已作了20多年研究,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我退下来以后也后继有人。
李士伦教授团队
现在我已经出了11本书,我还想再出一本注气提高采收率的专著,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另外,国家精品教材《天然气工程》修改了两次,最近又有一次大的修改,也快完成了。
李士伦教授编著的教材
最后一件事是设立奖学金。2004年,我拿出5万元捐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当时有个校友,采80的徐崇亮,现在是优秀企业家。他是从大山里出来的,家里非常贫穷,他在学校就读的4年,期间没有回过一次家,因此对贫困家庭出来的学生非常关爱。他听说了这个事情,也愿意加入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就这样我和徐崇亮各捐资5万元设立了“师爱奖学金”,用于资助石油工程专业的贫困学生,当年,就向20名贫困生发放了首期“师爱奖学金”,每人获得2000元资助。到了2009年,随着学生奖助学金项目的增多,在石工院党总支的建议下,“师爱奖学金”除了资助贫困生外,增加了对优秀学生的奖励。从2004年到2016年,“师爱奖学金”资助奖励了五百多个学生、三百多个集体,共发放了奖助学金60万元。期间,我们这个爱心团队曾经扩大到17人,有我的表弟、学校的中青年教师、退休老教师,有在油田和海外的校友以及我的两个子女,共同捐资成立了“师爱奖学金”基金会,由学校财务处设立了专门账户。现在每年要支出奖助金10万元。我觉得这个事很有意义。
李士伦教授为学生颁发“师爱奖学金”
我们没有去调查统计被资助或奖励的学生的后续表现。我们有一个宗旨:不求回报,因此不去追问。“师爱奖学金”只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很小的积极因素,而成功的教育是由无数个积极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只要我们尽到心意,发挥了作用,就满足了。这是我们的初心。
2017年5月25日,李士伦教授和妻子吾用明将自己珍藏近60年的600余件资料捐献给了档案馆。这些资料包括获奖证书、奖章20多件,《气田与凝析气田开发》《天然气工程》等各类出版物30余部,《李士伦教授和他的学生文献集》3部,《师爱无声》6本,还有教案、手稿、光碟及大量的照片。这些资料是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发展历史的印证。
【人物简介】李士伦,1935年1月生,浙江省绍兴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教育专家,四川首批工程科学技术学术带头人。原西南石油学院副院长,“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成藏与特殊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加拿大天然气中心主任。早年留学前苏联,回国57年来一直从事气田、凝析气田开发,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等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11项,发表专著、教材11部,发表论文230多篇,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85人。
(文稿已经李士伦教授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