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8年7月23日
人 物:方少仙、侯方浩
访 谈 人:陈建
摄 像:余英龙、张魁武
文字整理:刘政发(学生助理)
文稿撰写:陈建
文稿审核:姚明淑
我当了二十多年助教
陈:尊敬的方教授、侯教授, 非常感谢二位大师级前辈接受我们“石大记忆”项目组的采访。
地质学是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列的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之一,石油地质学是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学科专业建设最为重要的根基,地质系是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成立后的第一系,地质楼是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第一栋地标建筑,直到今天仍然是全体校友魂牵梦绕的地方。二老长期担任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地质学科带头人,见证了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地质学科发展的风雨历程,在建校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想请二老讲述一下你们的石大记忆。
首先我们想请侯老师谈谈,您1960年来到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任教,1979年才被提升为讲师,这之前您整整当了18年多助教。而在提升为讲师后却仅过了三年您就晋升为副教授,四年后又破格晋升为教授,请给我们讲讲其中的原委。
侯:加上在北京石油学院的5年,我当了23年多助教。原因就是因为我戴了一顶右派帽子。破格提升副教授、教授,除了因为我的业务基础较好外,更重要的是我在科研上取得了较好成绩。
在当助教时,我就从来都没有放弃我的专业。我和方老师都是南京大学毕业的。南京大学在民国时期叫中央大学,解放后更名为南京大学,那时有“北有北大,南有南大”的说法,南京大学的地质学科是理科,到现在都还排名全国第一。南京大学的教学质量是比较高的,我到现在都还保存着我大学一年级的书,都是英文版的;当时南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当时我们班上29个人进去,最后毕业只有15个人,淘汰率非常高,达到了二分之一。我是以班上前几名毕业的,真不容易啊!
被打成右派后,不准我上课,到四川石油学院后我在实验室打杂。我学的是矿物岩石学,就把实验室所有的矿物岩石和在嘉陵江边捡到的各种不同的鹅卵石都磨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分析研究,练出了镜下鉴定岩石的硬功夫,成了这方面的行家。我还利用给讲课老师准备资料的机会,阅读了一些国外资料,发现六七十年代国外正在研究古老深海浊流沉积,并发现了一批油气资源,研究了这一问题并翻译出了部分资料,1975年在什邡金河一带首先找出了“四川上三叠统位”地层中有浊流岩存在。可资料出来后,遭到了校内外不少人的非议,直到国际沉积学会主席Dr.shu来华讲学,考察了该剖面后,才证实了我的认识是正确的。
平反摘帽后,我要把失去的时间和为国家做点事的机会找回来,因此我是日以继夜地在工作,除了认真教学,指导毕业实习和指导研究生外,我翻译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提出的浊积沉积理论,建立了各类岩性浊积岩标准剖面,推广到全国学术界和指导东部油田浊积岩油藏勘探;在西南地区建立了晚古生代槽台相间的构造、沉积格局,已被全国学术界应用;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中石碳统生物格架礁等,资料已被国内外生物礁界广泛应用……。所以一平反之后,业务才能就发挥出来了,一再得到破格提升,并在1985年首届教师节当选学校优秀教师。
侯方浩教授在观察地质标本
搞地质,宏观非常重要
陈:下面这个问题仍然是请教侯老师的。
1982年,您在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时摸索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跑遍了黔南近六万平方公里。我们还注意到,您每到一地都注意采集标本,50多岁了不仅年年坚持出野外,而且可以连续坐一个多月的敞篷汽车跑遍整个工区,可以整天抡二锤打标本。为什么您特别注重跑野外、打标本?
侯:我和方老师特别重视实践,因为地质学的书和教材就是一个模式化、典型化的大框框,你光看教材很容易看懂,公式也不是很多,文字都是叙述性的。但地质现象千变万化,同一种沉积类型,其岩相空间分布、演化过程绝非雷同,一个真正好的地质工作者那是要大量实践的,我们老一辈地质学家包括李四光在内,都是跑遍了崇山峻岭的。
方:搞地质,宏观非常重要。微观的东西在实验室里就可以做,但是宏观的东西你不出去就看不出来,书本上的只是知识,必须到野外去证实。
侯:没有宏观培养不了好的地质工作者。我国最有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黄汲清、关仕聪,还有我们沉积学界最有名的叶连俊教授,他们都是跑了大量的野外的。关仕聪是我国最著名的地质学家之一,大庆的第一口井就是关仕聪布的,方老师还曾把他请到我们学校来讲过课,他和叶连俊抗日战争时期在踏勘嘉陵江时,走到四川广元附近在嘉陵江上翻船落水,差一点就遇难了。
陈:两位老师能否具体讲讲为什么搞地质宏观很重要?
方: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渤海湾油田、辽东湾油田出油的层位都比较新,是第三系,都是砂岩。其中有的砂岩的成因是河流沉积的沙,你钻一口井,取出来的芯最大就十一公分,也不可能全取芯,你怎么判断这是不是河流相的砂岩?那么你就得看看现在的河流是什么样子。比如嘉陵江从源头到重庆注入长江是什么样子,书上只是一张照片或图画,你不去野外看是不知道的。河流什么样子,不同流域段沉积的砂体什么样子,你到野外看了以后就清楚了,那么将来你的井打了以后,与岩芯做对比,再根据其各种各样的特点你就可以判断它是不是河流砂岩,是哪个流段、哪个环境沉积的砂岩。所以地质学需要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地质必须到野外去,先建立宏观的概念,然后一口井一口井才知道到底是湖泊砂岩、河流砂岩还是海洋砂岩。
90年代方少仙(左三)与碳酸盐岩研究室部分老师在广西野外
90年代侯方浩在山海关附近给参加石油学会的代表讲解辫状河入海后砂体分布规律
侯方浩在作野外工作记录
1992年侯方浩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的课讲得很好
陈:方老师几句话就把一个很专业的问题讲清楚了,外行也能听明白。
侯:是啊,南充的时候学校经常请方老师讲样板课嘛。
方:有的人觉得当教师好像挺轻松,现在有的老师一个学期能讲三四门课,但是我不行,要是叫我讲这么多课,我是真的讲不了。一门课和一门课之间有不同的体系,内容也不同,一个学期都开出来了怎么可以。你叫我这学期讲一门课,下学期讲另外一门课,我可以,你一学期叫我讲三门课,我是真的不行。
侯:讲课一个是要知识面广,基础好;另一个,讲课也是一门艺术。
方:《沉积岩》和《岩石学》我讲了很多遍了,但是要说讲课有什么窍门,我觉得我是完全没有的。我从来没有觉得我讲课讲得很好,没有这个感觉。每堂课下来之后总觉得讲得不完善,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下次我还得想办法,还得把它讲得好一点。
所以你叫我讲三门课我承担不下来,没有那个精力同时把三门课讲好。比如写讲稿,今年看的是一批参考书,明年的又是其他的参考书,要更新的。并且讲稿不能是像念稿子一样念出来的,那是电台的广播员。我曾经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教师不是广播员,你是必须要把内容给学生讲清楚的,是有一个对象的。你讲的时候要让学生和你一块思维你下面要讲什么东西,这样他才有兴趣,才能听进去。
张帆他们77级当时有一门课叫《岩相古地理》,这门课资料性分析的东西特别多,很枯燥,但是有好多学生给我说:“开始时我们觉得这门课很难学,后来跟着你听课还是蛮有兴趣的”。为什么有兴趣?是因为我让学生和我一块儿来想、一块儿来分析,不是我全告诉学生。每一步接下来的东西我都是引导学生和我一块来分析,一块来想,一块来认识这个东西下一步怎么办,学生就有兴趣了,就愿意听了。
侯:为什么方老师讲课讲得好?方老师每年都要重新写讲稿,方老师的讲稿现在都还留在那里,一年一摞,都是手写的,装了半柜子。
方:还不是讲稿写得好不好的问题,讲稿和讲课是两码事,讲稿是你怎么讲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在讲台上怎么表达,是要靠你自己努力的。关键就在于你要引导学生,让他和你一块儿思考,一块儿想我要讲的问题,他就有兴趣,就愿意听了。你讲得再好,你不引导他们,他就要打瞌睡。
侯:方老师上课,学生没一个人开小差的。
方:还有一点,现在对教师讲量化,规定六十个小时课要备课多少时间。其实这对我来说是不现实的,讲两个小时的课,讲稿两个小时是写不出来的,可能要写两天,也许有的两天都写不出来。
陈:您讲了很多次的课也是这样吗?
方:还是这样,还是这样。
另外,我讲一节课,准备的时间也不见得是两个小时就准备好了,自己老觉得还有什么地方不对。对我来说,如果我自己不弄清楚的话,就不可能给学生讲清楚,必须自己要很清楚,才能让学生听得懂。所以我就要花很多时间,所以我备课时间很多,不是说两个小时课花两个小时四个小时就准备好了,没那个话。我不反对量化,但是要想课讲得好,不是量化给你控制得住的,得看个人。
看讲稿绝对讲不好课
方:还有一个,我上课有讲稿,但是我从来不看。我认为上课看讲稿是绝对讲不好的,看讲稿绝对讲不好课。讲完第一个题目之后第二个题目我记不住了,赶快来看一下第二个题目是什么,那还讲得好吗?
讲课必须要流畅,不能断。你第一个题目讲完了,就要把第二个题目引出来,不是说我第一个题目讲完了,好,我们接下来讲第二个题目,不是这样的。一个题目接一个题目,是引出来的,是连贯的,所以我才说看着讲稿讲课肯定讲不好。
方少仙老师讲样板课
方少仙、侯方浩老师获得的教学奖励证书
方少仙、侯方浩出版的部分专著
我当系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听课
陈:下面这个问题请教方老师,1986年您开始担任地质系主任,在教学上您认为抓试讲和做好教案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在科研促教学上您着力抓了北碚实习基地建设,向石油部申请了基础研究资助项目:“华蓥山北碚地区上古生代石油地质研究”;在专业建设上积极扶持新专业,从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对物探及测井专业给予优先照顾。请谈谈您当时的为什么要力抓这几件事?您觉得您抓到点子上没有?
方:我本来就是个教师,让我管人我管不了,但坐到这个位置上了,我肯定得做一点事情嘛。
我觉得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人,这是第一位的,而培养的“人”不仅是学生,还包括老师。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是靠教师传授知识,你要让学生学到东西,首先得抓教师的质量,教师的水平不高,教学的质量不好,学生就学不到东西。所以在系里面,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听课,你要了解一个教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听他讲课。我是普遍听,当然也有重点,当时我的重点是在物探和测井,因为物探和测井的教师年轻,老教师少。我本人是搞地质的,不是测井和物探的,不太懂,所以我的重点在这两个专业的课上面。听完之后还要和两个专业的老教师讨论,怎么帮助这些年轻教师提高,讲得不好的就找相应的老师来帮助他。所以对年轻教师,我还是很下功夫去帮助他们的。
方少仙、侯方浩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学成果奖
搞物探测井的必须要学地质
陈:方老师,在您担任地质系主任期间,提出了石油地质专业必须走“定量的道路”才会有生命力,地质、物探、测井三个专业必须互相学习、互相渗透等观点。请问为什么石油地质专业必须走“定量的道路”才会有生命力?三个专业的教师达到互通这种要求是否太高,这种情况后来有改善吗?
方:这个要求是挺高的。我到油田到野外碰到的问题不仅是地质的,还有测井、物探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而物探、测井的老师对地质的了解相对较少,地质的东西物探、测井一定要学,不学那么资料拿来他不知道怎样用,测井曲线要和地质结合起来解释;物探也是,地震资料出来了,这个地方是砂岩还是石灰岩,也要解释的,必须要学地质学。物探和测井,过去地质是学得很多的,后来就学得越来越少,因为有学时控制。如果现在学得少得很,到油田后他们的知识面很窄的缺陷就露出来了。
侯:物探是一个间接资料,间接资料来解释现象,没有地质基础你怎么解释。比如没有地质基础,拿到地震剖面,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解释。
陈:两位老师能否解释一下:石油地质专业为什么要走定量的道路才有生命力?
方: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定性和定量:简单地说定性就是大体的,定量就是要确定。地质上现在不可能完全做到定量,地下你看不见啊,油田很大,即使打几十口井,每一口井岩芯也只有那么大。现在为什么能够更好地定量一点呢?就是因为有物探和测井辅助,不然不可能。测井和物探是勘探的一种手段,现在定量做得越来越好,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所以结合勘探结合测井和物探以后就能更好做。物探和测井主要就是定量,地质学就是一个大框框,你井打得多,定量就更好了。
侯:所以三个专业必须结合起来。
方:地质勘探要分好几个阶段的,最早的初步勘探阶段只能打很少的井,几十平方公里只能打三五口井,你也看不到地下,你怎么定量?不可能的事情,只能是定性加一些定量。以后勘探程度深了,井多了,加上测井和物探,你就可以定量了。不定量怎么行?一个油田投资多大哦!有时一口井的成本我们学校一年可能都用不完。
侯:陆上打一口井,稍微深点就上亿,海上打一口井,几个亿。地质人员如果业务好,不晓得能给国家节省多少投资。我们国家现在冤枉投资太多,我们勘探的成功率和国外比还是比较低的。
方:去年十一月份,我们在杭州参加了一个青海油田的讨论会,看到了斯伦贝谢的测井资料,从定量的角度上讲非常先进,与以前我们看的资料相比,我们差远了。现在真的发展得非常快,新的技术出来了,他们完全是定量的解释,有一套系统。现在,你打井要确定好层位才有油和气,定错了就没油没气,你不定量怎么行呢?精度必须提高。因此,地质的必须学一点物探和测井,不学就没法干。相对来说,物探和测井解释的手段更先进、水平更高,但是他们地质的水平也希望能提高。
侯:测井、物探就靠一套软件,这个是不行的。
方:他们软件发展得非常快,去年我参加那个会,看到斯伦贝谢的测井资料才了解到这一点,地质学相比来说可能还更加落后一点。
陈:虽然物探测井在定量上发挥了主要作用,但是从两位老师的讲述中我们还是感觉到您们是以地质学自豪,这是为什么?
方:这个很简单啊,物探和测井只是一种勘探的技术手段。
侯:手段之一。定井位还是要靠你的地质知识。
方:现在发展得更快,定量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重要。但是它是一种勘探手段啊,是一种技术手段。
侯:最后地质人员把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定井位是地质人员来定。
方:不管是石油还是天然气,总的来说还是地质人员来掌控。
侯:从自身来讲,物探和测井是为地质人员来服务的。
方:它们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全面。
侯:地质是综合各方面条件来确定的,哪里有油气,哪里没有,还有地层啊,构造啊等等一系列的因素,物探只是一个方面而已,井位定错了损失就上亿。而且打井以前,测井是没有资料的,测井是打了井以后才有资料。
方:对,前期主要靠物探。我认为,搞物探测井的人得多学一点地质,才牢靠一点,对他的工作很有帮助。物探测井所有的资料最后都要进行地质解释,你的地质知识好,你就解释得好。实际上,我们有的学生原来是学地质的,他考研究生读测井、物探,将来他的工作比单纯测井物探的就强,因为他地质知识好。
侯: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中石油物探局老的权威人士,一个是从地质转过去的,一个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出来的。北京石油学院里物探最好的叫张根吉,他就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出来的,他物理系毕业后再学的地质,然后才去搞物探。
方:因为物探最主要的基础就是物理嘛。
方少仙教授给研究生和外单位进修人员讲课,侯方浩教授作辅导
女能人拼的故事
陈:下面这个问题想请教方老师,在您从教生涯中获得荣誉无数:1984年获得四川省女能人称号,1987年成为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首位女教授,还获得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作为女教师,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特别是要取得较高的学术成果非常不容易,往往要克服更多困难,要付出更大努力。请谈谈您在这方面的体会。
方:最根本是时代不同。因为那个时代除了拿工资还有什么?没有奖金,搞课题也没有提成,我除了把心放在工作上,还能放到什么地方?
侯:方老师当那么多年系主任,春节、元旦、国庆都是她自己值班。办公室在地质楼三楼,因为放假,地质楼没什么人,我还去陪她。我们大女儿1956年底生的,出生后才两个月大,我就把她送到杭州我妈那里去了。当时要学习要工作啊,一心就放在学校,放在工作上去了,所以我们老大基本没和我们一起生活过,当然是我们两个商量好了的,那个时候一心就放在工作上啊。老二小的时候是很苦的,当时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她已经进小学了,我们自己不做饭,都是吃食堂,小女儿从来都没吃到过父母为她做的早餐,从小到大一顿都没有过。我75岁之前就没看过电视连续剧,方老师周六周日也在工作。
陈:方老师这么拼,侯老师您埋怨她吗?
侯:我不埋怨她,我们互相鼓励。我理解方老师,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这样,钱三强夫人何泽慧院士,娘家是苏州最大的望族,你看看她的生活和工作怎么样。我佩服方老师的学术水平,我们互相支持。
陈:我们还是想问问方老师,作为一个女教师,您是不是觉得非常难?
方:没太感觉到。家里面给我解决了很多困难,老大送到老家我基本没怎么管,老二马马虎虎就养大了,家务就不像别人那么繁重。而且说实在话,我从来不打扮,我觉得我没时间也没有那个精神头,我就不花时间了。家务事真的比别人少,老侯也帮我做,我们是谁有时间谁做,他身体好,他帮我。
我确实是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很多,放在家务上的很少,这对女儿来说也是一点亏欠吧。生活上没有照顾好,学习上也没怎么抓,这是真的,我从来没有抽时间在家做什么好吃的照顾她,学习上也没有辅导,觉得亏欠女儿。
当然,如果是现在的话,我可能也不行了。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学习好的还要送出国去。那个时候是粗放式的,所以相对来说,我们这一辈的女教师家务事相对来说少很多,所以我认为是时代不一样。放到现在,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做得到。
侯:她当系主任的时候家里面安了一个电话,那个时候其他人家都没电话,所以外面来的电话,通知之类的事情,都是我去跑腿。
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碳酸盐岩研究曾享誉全国
陈:两位老师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想请教两位老师下面两个问题:石油地质学科在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的发展中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建设一流学科大学的新征程中,地质学科怎样发挥更大作用?
侯:地质系是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最早成立的系,很红火的。开发是后面的名称,原来是钻井、采油。
方:我们学校原来的碳酸盐岩研究室在整个地质学界都是很有名的。四川石油学院为什么在石油部比较出名,一个是钻井采油比较强,再就是有一个碳酸盐岩研究室。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搞石油勘探,北方主要都是砂岩,最早的玉门油田都是碎屑岩之类的东西,后来四川发现了碳酸盐岩油气藏,但最早的川东大油田还是碎屑岩,不是石灰岩。文化大革命后四川发现了石灰岩,也就是二叠系、三叠系有天然气,但因为一开始国内没有发现碳酸盐岩油气藏,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很弱。这个时候,石油部就在我们学校成立了部属的盐酸盐岩研究室,安排我们和石油部勘探开发研究院联合做南方的碳酸盐研究。
我们先做的是地面工作,主要是上古生界的碳酸盐岩研究,做了好多年,资料出来以后对全国的影响很大。而且我们引进了很多新的东西,比如碳酸盐岩新的材料,还有地质方面新的进展,在南方滇黔桂地区发现了很多重力流的沉积,叫浊积岩。发现浊积岩后,中国地质学会和沉积岩学会在广西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会议,技术上的东西主要就是我们讲述和指导的,我们建立了很多标准剖面,全国各个油田乃至各个院校的代表都去看。后来我们走了之后,各油田、院校又自己去了好多次,去学我们的那些东西,当时全国性的碳酸盐岩普及教育就是我们搞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科学研究所所长还做了一个总结,表彰我们在这个方面的突出贡献。四川石油学院碳酸盐岩研究室就这样出名了。
侯:当时我们碳酸盐岩的研究水平被公认为国内领先。
方少仙教授在陕北野外工作
1985年方少仙(后排右一)在美国作访问学者期间参加野外考察
方少仙、侯方浩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成果证书
研究生称我是“亡命徒”
陈:浊积岩含油是谁先提出来的?请两位老师再给我们讲述一下浊积岩研究对石油开发的关系。
侯:我们国家东部的油田基本都是浊积岩油田,但是一开始大家是不认识的,是我们最早引进和大规模研究各类岩性的浊积岩,并推广至学术界和油田。南海深海勘探的首席专家庞雄就是方老师带出来的,他搞的主要就是深海浊积岩油气勘探,他曾在电话里面讲“当年幸好是跟着你们学了相关知识”。
方:我们做了很多年的工作,1960年提出了一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但因为文革时非常闭塞,不知道赶快发表文章。我们提出相关概念的时候国外还没有提出来,但是国外发表的文章比我们早。
侯:国外提出来的概念,比我晚两年,现在叫“塔克模式”。我的一个同学是科学院院士,他给我说:“老侯你可惜了,你当时不抢先发表文章,抢先发表的话,现在就叫侯氏模式。”
方:当时我们都比较老实,在火山碎屑浊积岩里面,我们打了X光衍射,发现有金,结果我们也没发表文章。后来我们把资料给广西地质部门了,现在广西那边就在那里开发金矿,资料开始都是我们的。
陈:好像有个油田现在都还在用你们的资料?
方:对,广西百色油田,还有鄂尔多斯、西安都是。青海我没做,但是也应邀做过不少工作,也过去讲了课。2015年年底,还去塔里木油田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现在鄂尔多斯马家沟油气田的有些基础资料都还是我们的。为什么几十年了都还在用我们的资料,因为没人肯像我们这样干活儿,那个活儿很费劲,你得不断地看岩芯,就是基础资料。
侯:现在长庆油田的一把手是我和方老师带的研究生,他给了我一个评价,说我是一个“亡命徒”。招研究生时我给学生讲,你们怕辛苦找其他人,不怕辛苦想学本事的跟着我。我没有假期的,我晚上都到,你们还不来吗?有一年春节前朱世宏书记和杜志敏校长到南充来给我和方老师拜年,可怎么都找不到我们两个,还是一个退休老教师给他说,经常看到我们两个往实验室跑。结果腊月二十九下午五点半,他们两个在实验室找到了我们两个。朱书记说他很感动,腊月二十九了,你们两位那么大的年纪,还在实验室里面干工作。我说我明天不干了,大年三十不干了,初一我们休息,初二我们再去实验室。
有一年长庆油田找我们,马家沟组产气层位要做一个全面总结,我和方老师带着6名研究生去干了三十六天。除了五一节去沙漠里面玩了一天,35天每天我和方老师都带着学生趴在地上看岩芯,手把手地教学生在地质记录本上描述画图,整整搞了十本。那个地方日照长,每天都要趴在地上干8个小时以上,那个时候我已经七十多岁了。前不久我们一个年轻教师给我讲,他带着研究生到川东去做项目,带学生看了一天岩芯,教了怎么看以后就让学生自己看了。学生自己看就行了吗?你说这样干怎么行嘛?
侯方浩在川西北雁门坝野外工作
上世纪嘉陵江洪水后侯方浩带研究生观察现代沉积特征
方:地质系当时有三个教研室,岩矿教研室和普地教研室属于基础教研室,石油地质教研室属于专业教研室。地质系为什么出名,就是碳酸盐岩研究室出名;地质系为什么差,就是石油地质专业教研室比较差。为什么差?因为石油地质缺少一个高水平领军人物,要是有的话,我们地质系还要更好一些。开发的专业教研室很强,机械也是这样,所以发展得就比较好。一个系,一定要专业教研室很强才可以,我们就是专业教研室弱了一点。
侯:石油地质以前有个领军人物,就是李知羽,文化大革命时被迫害自杀了。他是我国第一批苏联专家培养毕业的研究生,25岁就当石油出版社的俄文和英文石油译丛主编,可惜了。李知羽一去世,我们就缺少领军人物。一个系也好,一个学校也好,不是多建大楼,要大师啊!
陈:两位老师能否给我们讲述一下勘探与开发的关系?
侯:勘探开发是一个程序和一套系统。在石油系统,第一步就是要找到油,然后再开发;投产以后是开发阶段,还要打开发井,开发井还是要由搞地质的来定,只有井打下去之后,怎么采油采气才是开发的事情。地质和开发是没法分开的,实际上应该互相渗透、互相学习。张永一、张绍槐他们特别重视把地质和开发“捆绑”在一起,当年我们地质和开发系的老教师经常在一起切磋学术和生产上的问题。
陈:石油工程是一流学科,现在我们地质系的老师要怎么发挥我们的优良传统呢?
方:我个人感觉,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地质系总是不能抱成一个团,靠一两个人是撑不起一个学院的。四川某大学原来有一个沉积岩研究院,我们碳酸盐岩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他们什么东西都还没有,在油田也没有什么影响力。可他们就有这个能耐去拿到大课题,然后分到各个单位做,课题大了之后,慢慢地在油田上的影响就大,真的是后起之秀。
现在学校建设一流学科,虽然我们已退休多年了,但仍然很关心学校。地质与开发是不可能分开的,希望学校发扬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优良传统,希望地质学科的同志们做出更大成绩。
国家教委、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给方少仙颁发的奖牌
侯方浩教授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方少仙教授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人物简介】
方少仙,女,中共党员,教授,1932年生,江苏镇江市人。1955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执教于北京石油学院和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主要从事矿物岩石、晶体光学、沉积岩石学、油气储层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曾任石油部部级碳酸盐岩研究室主任,石油地质系主任等职,先后兼任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石油学会沉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科联全球沉积研究计划(GSGP)中国委员等职。负责和参加“中国南方泥盆、石岩系沉积环境与相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出版《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百色盆地第三系储层研究》等教材和专著七部,发表中英文论文70篇以上。多次荣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国家教委二等奖,先后当选四川省女能人、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曾先后被聘为石油地质研究所、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专家和技术顾问。
侯方浩,男,教授,1930年6月生,浙江杭州市人。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在原北京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矿物岩石、晶体光学、沉积岩石学、油气储层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曾任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专家组成员,中国石油北京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重庆科技学院兼职教授。1979年筹建原石油部碳酸盐岩重点实验室等。代表作《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合作),专著《中国油气研究图集:沉积构造》等,发表“西南地区上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及其含油气性研究”等论文近90篇。多次获得石油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国家教委二等奖,先后当选南充地区优秀教师、国务院“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曾先后被聘为石油地质研究所、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青海油田专家和技术顾问。
(本文已经方少仙教授、侯方浩教授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