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百科>>正文

心理百科

      疫情下的恐慌,谁造成的?

      2020年03月02日 作者:  编辑:符晓  审核:  点击:[]

      “初一抢口罩,初二抢米,初三抢酒精,初四抢护目镜,初五抢体温计,初六抢手套,初七抢双黄连口服液。明天初八,不知道抢什么?”这是前些天网络上流传的段子。

      看着初七晚上的朋友圈,各大药店前由于抢购双黄连口服液而排起的长龙,我不禁在想,是什么让原本老实躲在家里的人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往人群里扎堆呢?——恐慌。

      恐慌,是指受到了惊吓或威胁而产生的内心不安,害怕、慌乱的状态;在疫情影响之下,个人感觉到来源于不同层面的威胁:

      1. 健康受威胁

      原本身体状况良好的人可以不用经常关注自己的健康,但是面对冠状病毒,所有人都成了易感人群。这时,哪怕身体再好的人,都开始产生对死亡的焦虑,产生对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感。这是一种原始的,植根于心灵深处的焦虑。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经常受到野兽和疾病的侵袭,所以发展出焦虑情绪,以让人类随时保持警觉,避免危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已经无需随时保持警觉。

      但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却唤起我们的死亡焦虑,再次失去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的安全感。

      它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当这种焦虑适度时,会让我们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出门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当这种焦虑过当时,会让人持续地处在惶恐之中,心理状态变得非常脆弱。

      2. 自由受威胁

      裴多菲这个名字不一定很多人听过,但他的诗“金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可谓家喻户晓,比金钱和爱情更重要的自由,使你拥有时毫无知觉,面临失去时无法面对的东西。

      一旦感染新冠肺,面临的即是隔离治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失去自由,这是人们对疫情惶恐的第二原因。

      为何有些疑似患者上演了逃逸式的手段来抗拒收治入院?从这个角度便不难理解了。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还可能发展出各种不切合实际的灾难化想象,比如医院感染者多,没病被治出病呀等等,最终导致荒诞的逃医行为。

      3. 资源受威胁

      口罩、酒精、护目镜、手套,这些人们平时压根不会多买的东西,在疫情发生之后,成为人们争抢的紧俏物资。越是稀缺,人们越一窝蜂地争抢,甚至不管家里有没有存货,买了再说,生怕想用时买不到了。

      因为酒精缺货,某些网店发起拼单,一罐300ml的酒精售价近60元,是平时的6、7倍,有朋友与我分享了拼单,还怂恿我一次买多几罐,被我阻止了,经过交谈后他逐渐恢复了理智取消了订单。

      2013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森德希尔·穆莱纳桑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合著了《稀缺》一书,首次提出了“稀缺心态”的概念,指当我们感到缺少某种东西时,思维会集中于眼前的迫切需要,并使解决需要的能力变得更加敏锐。

      但是它也有负面作用,一是会让我们视野变得狭隘,忽视了其他重要信息;二是可能让我们使人缺乏计划性,容易急于求成,在匆忙中做出错误决定。

      因为医用防护用品的一度稀缺,以及疫情所带来的安全感缺失,人们才在恐慌之下集中于眼前的需求,做出错误的决定,花高价格进行过量采购。

      其实,当每个散在的个体处于恐慌之中,还不足以造成群体性的行为。

      另一个重要的催化剂便是人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个正常的人类心理现象,但是,当人们都存在于恐慌的情绪之中,某些可以暂时缓解焦虑的行为,或某些煽动性的恐怖言论,就会变得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比如口罩、酒精、护目镜、手套、双黄连口服液,缓解了人们的死亡焦虑,一旦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在排队购买,就争相效仿。

      而谣言,既成为不法商家或媒体利用的工具,也成为大众扩散恐慌情绪的载体。看到身边有好几个人转一条令人震惊的小道消息,不假思索、不问出处就赶紧转发,很容易就造成一种群体性的恐慌氛围。

      所以,及时举报谣言,认准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很重要。

      所以,是谁导致了我们的恐慌呢?是冠状病毒,是谣言创造者,还是朋友圈,抑或囤积居奇的不法商家?从上文不难看出,他们也许都是外部原因,但真正创造出恐慌情绪的却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那么,如何让我们内心的恐慌情绪转化为对疫情适度的警觉呢?

      首先,避免灾难化的认知加工,让理性回归。面对同样的威胁,有的人反应适度,有的人过分恐慌,就是认知加工的差异导致的不同情绪反应。

      比如有的人有些咳嗽就想到“完蛋,我是不是被感染了”而惶恐不安。

      正确做法是及时带上口罩,先留意观察自己的症状,必要时先上网络就诊平台进行咨询。用积极的行动代替消极的思维发展蔓延。为了在某些特殊时刻迅速地回归理性,你还可以试着跟身边更理智的人讨论你的想法或决定。

      第二,避免信息过载而带来更强的焦虑。如果自己对疫情信息比较焦虑敏感,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的频率,如每两小时关注一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要求自己回归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如运动、娱乐、家务。

      第三,你可以通过呼吸放松训练让自己平静下来:可以采用“316”法则:

      (1)吸气,缓慢并深深地按“1—2—3”吸气,约3秒种使空气充满胸部,呼吸应均匀、舒适而有节奏;

      (2)抑制呼吸,把空气吸入后稍加停顿约1秒;

      (3)呼气,要自然而然地,用约6秒时间缓慢而匀速地把肺底的空气呼出来。在呼吸时可以想象着将紧张徐徐地被驱除了出来。每次训练5-15分钟,每天三次,会帮助你有效缓解部分焦虑。

      第四,也许你在做放松训练时,那些让你焦虑不安的想法仍会在你脑中闪过,不要马上抗拒它,把它当做你脑中的“流星”,见证它划过你的脑海。

      突如其来的恐慌情绪也是一样,你无法左右它的出现,你需要做的是接纳它,却不被它带着跑:接受恐慌,接受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接受自己的脆弱,接受不确定感,不要否认和故意排斥它们。还可以告诉自己:“我确实有些敏感紧张,不过我可以不要太关注,做点别的会慢慢好起来的。”

      第五,响应号召,认准官方的信息发布。积极响应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号召和统一安排。从官方的渠道正确了解疫情的信息,学会理性分辨,避免人云亦云,受不实信息蛊惑而产生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一旦发现哄抬物价、造谣惑众等违法行为,应及时举报。

      第六,爱身边人,及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爱是抵御任何消极情绪的良药,好好爱自己,好好爱身边爱你的人。

      文:马健文

      责任编辑:殷水

      上一条: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学效应 下一条:怎样摆脱焦虑,不让它成为我们个人成长的绊脚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