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艺术教育改革,贯彻落实高校教育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李和章 蔺伟 曲香竹 赵汐
摘 要:艺术教育被认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抓手,然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虽被强调多年,可在实现立德树人层面上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论述了艺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北京理工大学艺术教学改革及艺术实践活动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艺术教育改革 高校教育 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同时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可以从如下方面来解读:高校教育以德育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北京理工大学于2009年11月在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即培养“志向高远、学术精深、体魄强健、心境恬美,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在“立德树人”层面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本文根据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课程和艺术实践活动的改革经验,系统地探讨了为达到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艺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方法及有益效果。
一、推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艺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艺术教育以“美”为核心,能够在启智、树德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被公认为普通高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和抓手。正如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重知识技能轻文化素养的教育观还颇具影响。大学阶段专业学习更加细化,多数学生惯性地更关注或者只关注自己的专业学习,对待专业以外的其他事情漠不关心,对待艺术文化更是敬而远之。“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提出,就是要使学生从封闭的专业学习中走出来,爱国、修身、处事,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具有更高生命质量的人,具有人生智慧的对社会有益的人。然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多年,可在“立德树人”层面上收到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目前,普通高校的艺术课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艺术实践类课程和艺术鉴赏类课程,分析二者我们发现,多数艺术实践课程目前还只停留在单一的艺术技法教习层面上。而众所周知,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是艺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提高审美能力是要在鉴赏优秀的经典作品中进行的,目前,普通高校的艺术实践课程或者称之为艺术技法教习课程,通常是在学生零基础的情况下展开,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很难使学生实践较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因此,学生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有限,学生可能会很愉快,但是这种愉快来自于动手体验和实践的快乐而非审美愉悦,因此这类课程在启智、立德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够。普通高校中另一类艺术课程即艺术鉴赏类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此类课程应该成为艺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很多鉴赏类课程中,“因人开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对教师的课程设置没有明确要求,对学生选课欠缺科学指导,艺术课程缺乏统一思想和明确目标,因此艺术课程随意性较大:欣赏的多,品鉴的少;停留在表层的多,深入剖析的少,因此,学生对待艺术课程的印象多是“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对于艺术有些兴趣的学生会把艺术课程当作一种放松和调剂,对于艺术不感兴趣的学生便会把艺术课程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这种情况下,艺术鉴赏型课程与“爱国、修身、处事”的高层次教育目标的实现仍然相去甚远。此外,艺术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学方法创新的滞后等,都是制约艺术课堂教学向更高教育目标发展的障碍。
学校的艺术实践活动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活动仅仅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没有将具体的教育目标贯彻始终;二、覆盖面小,艺术活动和比赛往往集中在少数的艺术团成员群体,而绝大多数非艺术团成员的艺术活动数量少、质量低;三,组织活动不成体系,时有时无,时多时少,没有和学校整体的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基于此,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推进艺术教育改革是实现普通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想的重中之重。
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艺术课程改革途径
艺术教育不但要实现既往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更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塑造人的要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艺术教育工作者要从上至下统一思想,将“立德树人”思想贯彻到艺术课程教学的始终,以满足艺术教育新发展的需要。
北京理工大学自2012年开始,在学校统筹安排下,由艺术教育中心领导带领全体艺术教育一线教师,开展了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科高校艺术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和实践”工作,课题组成员先后造访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进行学习和调研,对学生发放近千份调查问卷作为研究样本,对现有艺术课程进行观察和反思,并聘请艺术教育权威专家指导论证,针对艺术教育当前所处瓶颈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下面就以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一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建立科学规范的艺术课程体系
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能够促使艺术课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开设,能够对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学生的选课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是推动艺术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改革项目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教学反思,提出了“以文化为核心,以提高审美能力为主要手段,以科学与艺术为特色”的艺术课程指导思想,“强调文化引领,精彩纷呈的艺术选修课程和高端艺术文化讲座并行”的课程设置思路,具体如下:
首先,明确文化核心地位不动摇。高校作为培养精英人才的阵地,艺术课程一定要定位在较高的文化品味和精神层次上,只有关注到艺术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文化内涵通过艺术品鉴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内化成学生自我的思维习惯,从而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和修身处世的准则,即“立德树人”。虽然文化核心课程属于隐性教育,教学成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体现,但是“立德树人”理应是润物细无声而非急功近利。
其次,鼓励开设创新型鉴赏与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是在原有课程类型基础上整合得出并有所创新的,它将鉴赏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门课程中合理安排和运用,这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鉴赏中感受艺术实践的乐趣,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提升艺术实践课程的质感,在学生体验艺术实践乐趣的同时,还能够更多地学会鉴赏和理解艺术的深层内涵,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开设灵活适宜的实践类课程。虽然艺术技法训练课程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影响有限,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类艺术实践课程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想要动手尝试的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艺术实践的乐趣并颇有成就感,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该类课程虽不能成为核心和主体,但也可以因地制宜,适量开设。
第四、打造高品质讲座课程。讲座课程分为两个体系:其一,是艺术文化系列讲座课程,聘请艺术领域的权威专家来校以讲座方式授课,旨在为学生提供开拓视野,聆听智慧的平台;其二,结合理工科院校学科特色,举办“科学与艺术”系列讲座,聘请从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领域教学研究工作同时又对艺术颇有建树的学者来校讲座,引领学生寻求不同学科与艺术的交融共济关系,从而启发学生从全新的视角认知自己所学的专业,活跃思维,同时也增强理工科学生对待文化艺术的理解,以及对一种事物不同可能性的接纳度。
目前,已形成艺术文化理论课程、鉴赏课程、鉴赏与实践课程、艺术技巧训练课程、研讨课程及讲座课程6个板块、40余门课程的艺术课程体系构建。其中,以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占整个课程体系的55%。 同时在学分设置上,将纯技术训练的艺术选修课程改为1学分,其他艺术课程仍为2学分,在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的同时,也保证学生的选课率稳步提升。学校要求全体教师统一思想,切实地将课程体系指导思想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这是实现艺术教育“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前提工作。
2、以综合教育观指导教学设计理念
艺术课程设计理念的革新是教学改革项目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新形势下的艺术课程设计理念要求我们以综合艺术教育观为主导思想,培养“开放型人才”,强调艺术课程是一个应该包括感知、欣赏、创作、评价、批判等一系列环节的完整过程。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综合艺术教育观要注重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互动。艺教中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例如:在讲到中国戏曲结构是由分成多个小段落的戏剧情节串连起来的一种线性结构时,学生获得的信息是单一的表层的,如果进而讲到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也存在这样的线性结构,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更是颇具代表性的线性艺术,继而引申出中国传统艺术就是在远古乐舞的深远影响下抽象而成的线性艺术,这样就会使学生理解艺术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的深刻原因,从而引发学生对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思考和理解。
其次,艺术欣赏要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看法,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但给与其适当的引导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行欣赏和思考,而这种融合了自身情感体验的自主欣赏和由此引发的思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如果对一个孩童说:“你去这样做!”他往往被其道而行之,而如果对他说:“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则常常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与此同时,教师也更容易发现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
第三、要注重艺术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互动。如果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到艺术与自身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但能够对其专业学习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或者与己无关的,在他们对艺术产生新的认知和理解的同时,艺术教育也已打开了他们的心扉,一切水到渠成。“科学与艺术”系列讲座,很好地利用了校外专家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这两个人类认知的至高范畴中寻求和思索自然的真理和生命的真谛。
三、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艺术实践活动改革重点
艺术教学和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学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良性闭环,也是学校艺术教育过程中,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条件。
北京理工大学一直高度重视艺术实践活动的作用,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紧密围绕“体验式教育”的主线,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1、基础层面:在校学生观摩、接触专业的高水平文化艺术活动,在与高水平文化艺术作品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去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从而达到欣赏美、向往美的思想层次。
学校以“艺术直通车”为主线,搭建高水平文化艺术活动观摩平台。依靠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域优势,以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基础,充分整合北京市教委“民族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资源,与国家大剧院、中国爱乐乐团、中央歌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国家博物馆等文化艺术机构及中央音乐学院等艺术类高校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搭建了一个艺术门类覆盖面广,艺术活动频率高,艺术形式深受在校师生喜爱的高水平文化艺术活动观摩平台——“艺术直通车”,学校每年还投入二十余万元经费,为上述活动提供交通、宣传等方面的支持。自2012年起,“艺术直通车”已经累计组织近30000人次免费观摩高水平文化艺术活动。
2、中间层面:在校园中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让在校学生能够参与到文化艺术演出与文化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去,通过加强文化艺术体验,增强学生对于美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学校以“一节、一季、一赛”为抓手,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学校每年在3月至7月间举办艺术节,迄今已举办十届;自2011年起,每年10月至12月举办演出季;同时每年一二·九期间,举办全校范围内的“纪念一二·九运动歌咏比赛”,这三大项活动共同构成了贯穿全年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平台,近年来,学校每年均组织校园文化艺术演出50余场,放映露天电影20余部,每年有近3000名师生走上舞台参与“纪念一二·九运动歌咏比赛”,全年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累计接待观众20000余人次。形成了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如每年艺术节期间的毕业晚会、“笑满理工”相声晚会,演出季期间的深秋歌会、新年音乐会,现场观众共计8000余人,在校园内呈现出一票难求的局面。
3、最高层面:不断加强高校“准专业型艺术团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准专业艺术人才对于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建设的引领作用,探索推进普通高校对于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的途径。
学校以大学生艺术团、艺术类社团建设为龙头,发挥“准专业型艺术团体”的引领作用。特别是以艺术特长生为骨干组建的大学生艺术团,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原则,广泛吸收具有艺术专长和爱好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加入艺术团;加强师资配套,目前大学生艺术团下属7个社团以及30余个文化艺术类社团均配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在制度建设方面,完成修订了《大学生艺术团章程》、《社团联合会章程》,针对大学生艺术团排练设置了“艺术实践学分”(1学分每学期,本科期间共计8学分),对大学生艺术团学生保研、评优均采取指标单列,建立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建立以“体育舞蹈协会”、“京工军乐俱乐部”为代表的艺术团二级社团,扩大学生艺术团的辐射影响,完善大学生艺术团的人才梯队。基于上述工作,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大学生艺术团在刚结束的第四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中以优异成绩取得四项一等奖;科技情景舞蹈《梦的引擎》参演“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受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报道;学生合唱团先后与著名歌唱家戴玉强、莫华伦等五位世界级歌唱家合作举办“歌剧1+1”公益音乐会,并在香港“亚洲青少年合唱节”斩获两金一银;学生交响乐团、合唱团于2013年12月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顺利举办“北京理工大学交响合唱音乐会”;艺术体操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中获得高校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准专业型艺术团体”在取得一系列优异成绩之外,承担了大量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以上艺术实践教育的三个层面能够针对在校学生不同的文化艺术基础,在纵向上形成一个对于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培育的金子塔结构,同时也能形成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平面上互动态势。
在探索开展艺术实践教育的三个层面之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将艺术实践体验与艺术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基础的艺术技巧训练,满足学生艺术实践的需求,陶冶学生的情操;第二,以艺术实践的过程为目标和样本,探索艺术教育实效的研究,总结推广有效的艺术教学方法和艺术实践途径,提升艺术教学与艺术实践的层次。基于此,艺术实践活动整体呈现出“3+2”格局。
艺术教育在对人深层次的影响上,呈现出隐性教育的特征,短期内不容易看出成效,因此,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定信念,将“以艺术滋养人”真正当成一项事业,假以时日,必将成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想。
(作者单位:李和章,北京理工大学 副校长; 蔺 伟,北京理工大学 校团委书记、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曲香竹,北京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赵 汐,北京理工大学校团委文体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