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探究
共青团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中渗透着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主流意识观等思想政治的内容,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校园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指明方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可靠保证。对此,努力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措施则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舆论导向,加强校园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参与意识,为实现两者功能互补营造良好的氛围;体现创新培养型人才的要求,为实现两者功能互补提供不竭的动力;发挥校园文化的各项功能,推动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融合等。
关键词: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互补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集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党的十八大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了具体部署,赋予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使命、要求。由此可见,高校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思路,促进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健康、科学发展。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界定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提出的,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直至80年代中后期才以独立的文化形态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在我国,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出现,尤其是“‘六四’风波”之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于是就更加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包括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他们体现了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高校校园文化有着许多专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其他教育活动不能企及的作用。
1.育人和价值导向功能
如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日益完善的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校园文化育人和价值导向的功能不断凸显。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级的非理性的文化以及各种腐败思想起到了良好的抑制作用。在高校中,校园文化是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主流思想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自觉按照学校的精神指向开展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不断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这样对于师生的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推动着全体师生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不断奋斗。因此,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全体师生所共同的“航标”,它所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必定为大多数人所追求和推崇;而它所否定的事物也必定被大多数人所批判和摒弃。从校园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功能来看,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把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进行积极有效的正确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起符合全体社会主流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适应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各种要求。
2.行为管理和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对校园人的行为有着广泛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这种规范既有硬性的制度约束,但更主要的是一种软约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会造成一种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每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都凝聚着学校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文化制度和优良传统,比如校纪校规、校风校训、学风班风等。这些优良传统和文化制度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对他们的行为起着广泛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一方面,它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舆论集体对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比如每个学校都制定了本校的学生管理规定和教职工工作规定等制度,一旦某一个学生和教职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与这些制度相违背,首先他们会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内疚感和负罪感,其次他们还会受到制度的严厉惩罚,进而可以有效地抑制不良思想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产生的文化氛围会对人的心理会产生辐射作用,是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强烈感受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接下来怎么样去做,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试想,你会在洁白无瑕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不会!这些物质载体所营造的舒适、整洁的文化氛围都会影响你的思维,迫使你自动放弃不良行为。
3.愉悦身心和启迪智慧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精神文化追求在校园生活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大学生高度密集的场所,满足精神需求的愿望更强烈。校园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和多种形式手段,在一定程度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特别是一些高雅文化走进校园,使师生员工愉悦身心,满足需要,享受美好,让更多人从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将备受大家的欢迎。另外,“高校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集知识、智慧和创造力于一体的文化。”无论是营造物质环境还是创建精神氛围,或者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校园文化中,到处都是科学精神的聪明才智的展现。特别是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更能够从中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从中受到启迪,提高素质。
4.凝聚人心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广大师生员工在从事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代表了师生们的心声和要求。优秀的校园文化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是一种粘合剂,能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师生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和谐共处。这种群体意识是一个学校广大师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反映,所以,也最有凝聚人心的作用。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也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学校,当一种文化的核心被人们认同以后,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粘合剂。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把千差万别的成员团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其成员产生一种昂扬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效应。同时,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也会通过这种凝聚力量得到升华。
5.人格塑造功能
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是德育教化过程和大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自我内化过程的结果。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散布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优美的校园文化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作为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个体,只要他依附于这个学校,就会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无不给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校园文化如同校园精神的一块碑石,把在长期实践中凝结而成,反映着蕴涵在校园文化深层的价值体系和做人根本镌刻于上,同时也给每个身在此处的学子身心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不仅从心智上受到启发,而且更容易从感情上引起共鸣,起到铸人造魂的作用。于是,作为特定的文化群体,就有了厚德载物的“清华人”、科学民主的“北大人”等具有典型特质文化人格的概念,无不反映着校园文化对人格的塑造。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阶级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一直客观的存在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却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在同盟章程提出“宣传工作”这一概念。[1]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大多使用“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等多种提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概念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了“政治思想工作”这一概念。显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概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自己重要的价值。这种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影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很多学者和专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由此分出的功能类别就有所不一。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部分组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
所谓的个体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表现为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包括三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个体享用功能。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2]判断一个种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形式。人和其它动物的生存一样,都由一定的生理构成,都是为了活着。物质的需要是人性的最基本需要,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就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和理解人性的物质基本需要追求,通过促进人的物质文明的极大改善来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然而,人的基本生存活动与其他动物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告诉我们,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不可能只停留在基本物质的满足上,而是要不断去追求比自己‘活着’更有意义的意义,并用这样的意义世界去引导和规范其他的物质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活动方式之一,通过引导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完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人的道德和人格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当今正处于世界的巨大转型期,各种思想不断渗透进我国,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引导人们的思想走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重要课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效引导人们的思想朝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不断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人们传导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等,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批判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使人们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只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规范具有合理性、有序性,就应当视为是人的发展的需要,应该加以运用和推广。最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塑造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运用激励手段,更好地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自己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唤起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积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还能够帮助人们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时刻保持一种对生活乐观态度,充分发掘潜能,实现自己人格的完善。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实现其某种愿望和需要,并且让他们在实现的过程中享受到精神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个体思想道德的发展和完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满足这种需要的途径之一。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活动的能力不仅包括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还包括享受精神财富的能力。他曾形象的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3]同样,没有经过教育培养和发展完善的道德心灵,他是无法感受到人间一切美好的善良和美好。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不断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才能真正去体认与享用时间最美好的东西,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体现。
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所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政治领域,具有意识形态主导或政治保证功能;在经济领域,具有调试和激励功能;在文化领域,具有传播、选择、创造功能;在生态领域,具有导向和开发功能。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就是通过培养具备特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受教育者来促进我国政治的和谐发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公民。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等时代背景,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更应起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播占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等,促使人们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认同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充当着“沟通者”的重要角色,把群众的相关意见及时反馈给领导者,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为党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最终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政治和谐发展。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领域的方向保证和激励协调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理性的生产行为规范;能够协调矛盾,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社会的统治思想都会对经济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曾经指出:“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5]“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帮助人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激励的手段来不断满足生产者的需求,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6]因此,适当的激励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在激励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在不断地化解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保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对人的积极影响来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是思想政治在文化领域的传播、选择、创造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政治伦理文化传播、选择、创造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政治理论和主导意识形态,促使人们接受主流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同样,通过这样的过程在也在不断地传递着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着我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增强对国家的集体感和民族意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强调文化传播。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形式具有两面性,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中,我们需要谨慎的进行批判吸收。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加以吸收和继承;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必须加以排斥和摒弃,而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同时,在适当的辨别、筛选之后还要进行整理组合,以最佳的方式加以传递,其实这一过程就是文化传播、选择、创造的过程。
四是在生态领域的导向和开发功能。目前我国正在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生态文明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态思想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启发人们树立生态意识,促使全体社会成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争做环境保护的卫士。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互补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彼此独立,不能相互代替。但从根本上讲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两者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存在着自己特有的内容、方法、形式,两者不能相互代替。任何忽视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形式化、娱乐化,或者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1.在系统主体方面
全校师生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都在创造和享受着自己的文化成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教职工,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属于教育客体。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全体成员都应该而且本来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共同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因素,所属的范围是不同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职工是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组织者,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被教育的对象。
2.在适用范围方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适用的范围也不相同。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直接或间接指导和规范教育、教学和师生员工行为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学校管理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党的领导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受教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属于政治范畴。
3.在使用方法方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受到社会主义大文化环境的影响,它主要是通过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校精神文化氛围对人的教育引导。在具体的教学和生活中,使校园每一个成员有意无意的在价值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受到熏陶和感染,此过程是主要采用可见的、显性的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原则和方式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教育过程来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在政治观点、道德素养、行为等朝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此过程主要是采用隐形的教育方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共同的价值观念,一所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总是以创造优秀的共同价值观念作为本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在创造人。”校园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环境,对校园人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生每天除了上完规定的课程之外,还有很多课余时间参加读书、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在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受到不断受到熏陶。能促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产生一种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对母校的热爱之情。学校把学生对于母校的特殊感情加以深化引导,使之上升为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和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第二,校园文化渗透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校园文化建设中会举办许多大型的活动,此类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计划性,对每一位活动的参与者都能产生一定的凝聚力,每一位参与者都会树立一定的个体目标,而个体对于集体目标的认识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一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一系列这种凝聚和认同,他们就会自觉养成对祖国热爱,达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第三,大学里具有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这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有很多富有挑战性、竞争性、学术性、创造性等特点,这有助于培养每位活动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的内在品质和心理素质。比如举办大学生艺术节,能够很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则会让许多同学在活动中不断克服种种困难,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另外,校园当中富有特点的教学楼、图书馆、人物雕像、文化景观等等都是整个大学文化品位的象征,对于师生具有直接的“修身养性”的作用,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在当今中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在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处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今年来,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开放,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严重冲击和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高校学生的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规避一些腐朽、落后、错误、非主流思潮的侵入,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深刻的变革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这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因此,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是团结师生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而且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的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关键,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
三、高效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问题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先进文化不断引领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学校依据自身办学历史、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机构等因素,校园文化呈现氛围良好、亮点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蓬勃发展的特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着相当严峻的问题。
(一)多元价值流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受非主流意识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决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不仅是社会主义高校性质的要求,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它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校园文化素以人才与知识密集而有别于一般的世俗文化,具有思想活跃、文化品位高等诸多特点,呈现出积极、健康、清新、高雅的总体风貌。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体制的转换与重构、利益的分化与重组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渗透,非主流文化的滋长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干扰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些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的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校园文化的一个外在标志,对校园人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核心是校园文化当中的精神文化部分。存在一部分高校,由于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常常在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上花费较多的资金和精力,而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力量相对较弱。纵观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虽然这些学校重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艺术墙、寝室、运动场建设,不断增添各种器材,进行各种装饰,也注重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设置名人塑像,注重湖泊与亭阁的协调,注重草坪与花园的美观,为引导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设施,以此熏陶校园人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但是,它们没有注重挖掘物质文化内含的精神文化因素,存在为摆设而摆设的现象。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挖掘。同时,很多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缺乏整体的统一规划,没有体现出本校的特色文化,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度不高、投入不足,缺乏系统性、人文性,校园人吸收校园精神文化产品的人生营养不够,严重制约了校园人的全面发展。
(三)建设主体单一,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最终是校园人的文化。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来看,高校全体成员都应该而且本来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都在创造和享受着自己的文化成果,共同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校园文化是校园群体对一系列信念、规范的共同信奉和遵循,其引导、规范的对象是校园全员中的每一个人,校园文化只有被全体师生认同和遵循,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文化。只有全体师生的真正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成功。是否实现全员性,是检验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成功“落地”的根本标准。但是,目前有很多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责单一地交由一些职能部门来承担。这必然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具有局限性,出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等同、将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甚至丧失校园文化的根本宗旨等严重问题。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靠学校内部某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就能建设好的,更不是凭借学生管理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就能达到效果的,它必须依靠全体校园人的共同努力。
(四)目标不明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校园文化具有盲目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着制定方案、实施、评估等三个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环节。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几次活动、几场比赛就能解决问题的。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体办学水平和素质提升过程中去统筹推进。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同起来,仅认为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事,忽视了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某些管理部门,限制了校园文化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五)形式主义突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校园文化建设娱乐化倾向
大学生每天的学习内容较多,同时面临着繁重的过级、考证任务,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生通过文娱活动、体育运动等,能够使学生劳逸结合,从而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校园文化体现一定的娱乐性是必要的。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多的强调本身的育人功能。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创新、注重活动的排场,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普遍地存在着娱乐性内容过多的现象。同时大学生追求享受,玩网络游戏、谈恋爱、逛街、酗酒滋事等现象在大学里时有发生。“课桌文化”、“走廊文化”、“厕所文化”等存在于高校校园之中,反映了有些大学生上课不够专注,精神空虚与寂寞,这是一种情绪宣泄,这种现象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影响其他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因为形式主义的影响,很多文艺体育活动不能很好地寓教于乐,总是以一阵欢笑收场。这势必不能很好的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的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切的功能互补关系,决定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必须和谐构建两者关系。其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使校园文化朝着健康、科学、协调方向发展。其二,要发挥校园文化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层次承载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一)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舆论导向
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区武装大学生头脑,培养大学是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热情,增加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一致的意志。[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文化鉴别和筛选能力,对西方的文化中渗透的和平演变思想保持警惕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过程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在当今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加凸显科学发展观、和谐理念、八荣八耻、廉洁文化、公民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发展方向的时代强音,从而使全体师生能够充分理解时代发展潮流趋向,并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实现高效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下和谐发展。
(二)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宽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高等学校要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才能和智力的发挥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通过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和讲座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真正在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过程中实现两者功能互补。
(三)坚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的素质。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放眼全球,凡让广大学子心驰神往的高校,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校,如注重学术的牛津大学、倡导实践的麻省理工大学等。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和高校自身特点、办学传统、历史渊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趋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不可盲目攀比。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中突出精神文化,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水平。
(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从宏观层面讲,具有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具体则包括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使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容易亲近、相互理解,并进而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思维和外在行为,从而增强彼此的价值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而共同的政治目标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和信念基础之上。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使师生具有信仰、信念层面的认同。约束功能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师生沿其规定的目标前进。思想政治教育着重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但人们的思想是通过言行来表现的,而且认识问题的解决终究要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需要多种条件,其中,严格的纪律是基本前提。这就说明,高校思想政治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激励功能指优秀的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它强调在关心、理解和尊重师生各方面需要的基础上,运用共同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来激励全校师生的群体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激励机制,其与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有着多重的契合点。导向功能指校园文化反映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因此,它必然产生一种感召力,这种感召力能够把全校师生引导到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上来,引导师生共同为之努力。而高校校园文化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手段是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之所以成为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手段,其原因在于文化活动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阈值”。当然,要经常性地运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寓教于乐”,使师生在精神生活的满足中受到教育。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需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参与的意识,以发挥校园文化的各项功能,推动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融合。对此,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组织发动全体师生广泛、深入、持久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让校园文化理念融化到全体师生的思想血液中,落实到日常行动上,让全体师生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最终达到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从习惯到自然,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为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营造良好氛围。
结束语
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使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极大的增强,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下进行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机遇。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体系,不能相互替代,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兼具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可谓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左膀和右臂,缺一而不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势必要在其视角下探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和提升,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在高校这一领域里,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深入研究校园文化,以促使自身功能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Z].
黄晓娟,王萍,袁同玲.高校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J].湘潮,2010(09).
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范群英.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林区教学, 2007(11).
王景云.大学和谐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陈万伯,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7.
陈万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陈啸吟,徐国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9.
刘薇.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联[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颜善文.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10).
李守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关系的理性解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潘尚锟,黄丽慧.思想政治视阔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诌议[J].教育政策研究,2010(09).
查玉喜,史志远.高校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王静君.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J].民族论坛,2013(10).
李扬阳.浅析军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求实,2013(S2).
宋向华,张学书.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3(S4).
李昌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融性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23).
迟淑清.论蕴含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70页。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3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