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素质教育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典型经验】推进“三博”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
2018-04-24 21:55  

华中师范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凝练形成了“博学、博雅、博爱”的校园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华中师范大学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将文化素质教育推向新阶段。

一、“三博”文化内涵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华中大学“立足本位文化,放眼人类文明”的教育主张,中华大学“成德、达材、独立、进取”的育人宗旨,中原大学教育学院自强不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办学方向,一百年间薪火传承,与时俱进,到了21世纪以其雄厚的人文社科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人文氛围,凝练成“三博”即“博爱、博学、博雅”的育人理念和文化品牌。

“博爱”倡导的是仁义大爱和责任担当。 “博爱”旨在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心教育,培养学生一种大爱精神和博爱情怀。博学强调知识的渊博和丰富,这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博雅”是“博学”和“博爱”二者有机结合的落脚点,既包含有“博学”所追求的广博的知识视野,也包含有“博爱”所倡导的博大的爱心情怀,在人文精神烛照下,致力于培养“博通古今中外,雅致科学人文”的广博文雅、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博雅”人才。博爱、博学、博雅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交融互渗的。正如学校党委书记马敏教授所言:“如今,我们将华中师大长期的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相融合,形成了‘博爱、博学、博雅’的‘三博’文化气象。我们以‘博爱’为魂,以‘博爱’引导博学,以‘博学’充实‘博爱’,以‘博爱’促进‘博雅’,通过长期开展‘献博爱之心’‘兴博学之风’‘做博雅之人’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三博”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

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秉承“三博”文化育人理念,打造“三博”校园文化品牌,取得了“三博”文化育人的可喜成绩。

1.“博爱”:立德树人,“爱在华师”

学校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校训,倡导“爱在华师”,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爱心、真心、善心等德行操守,培养造就具有大爱、博爱精神的未来人民教师。学校师生先后自主创作了《南湖秋月》、《爱心如花开》、《爱在华师》三首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唱出了“美在华师、爱在华师”的心声,受到青年学子的热捧。毕业生们拍摄了MV《爱在华师》,上传到土豆网之后,点击率和转载率很高,被誉为“最美校园宣传片”,受到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易、腾讯、新浪等媒体集中报道。

大爱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博爱”文化育人的典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校友汪金权扎根基层,爱生如子,用有爱心的教育铸就了大别山师魂。在母亲年迈多病、妻子身染重病、儿子智力障碍等困难条件下,他先后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义无反顾、坚守清贫二十余载,将1000余名山里娃送进大学。“除了他个人的优秀品质外,华中师大这座百年学府‘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和深厚的爱心文化积淀,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独腿教授刘盛佳在轮椅上忍受着病痛折磨,书写了人生传奇:神农架的原始美得以保留,离不开他的报告建议;著作《地理学思想史》填补中外地理学空白,主编的《中国地理》成为大陆和台、港、澳高校教科书……[1]政工干部冯圣兵是桂子山头一面爱的旗帜。他本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但他从高中起就先后资助了50多名经济困难的大中小学生。他发起成立了“爱心基金”和“圣兵爱心社”,把他的爱心无私地播撒给了学生。[1]来自新疆的挂职干部张春谱写了桂子山上又一曲爱的赞歌。她在两年多时间内,先后帮助了200多名新疆学生,被新疆学子亲切地称为“春妈”、“干妈”、“妈妈”……

在爱心文化的滋养下,学校涌现出圣兵爱心社、心心火义教之家、青年为老服务队等一批优秀的“爱心公益类”学生社团,学生自觉自愿自发奉献爱心。如“圣兵爱心社”是为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无力完成学业的高中学生提供支持援助的学生社团组织。它于1998年创建,延续和发展着创始人冯圣兵难中济贫、博爱无私的爱心行动,通过义卖商品、发送报纸、收集废品的勤工俭学活动及联合资助等方式,共资助全国各地贫困学生近500余名,其中90%的孩子考上了大学。2003年2月,“圣兵爱心社”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等授予“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05年4月2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奉献爱心汇暖流”专题报道“圣兵爱心社”。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也对爱心社进行了报道。2007年6月,爱心社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爱心助学的公益事业中来。

学校实施“爱心、感恩、诚信”教育工程,大力开展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饮水思源”为口号,组织“感父母恩情、感教师恩情、感母校恩情、感社会恩情”、“爱驻母校、旧物浓情”、“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特色教育活动,创立了以院系为单位的“爱心教育特色基地”,引导学生“讲恩情”、“感恩情”、“报恩情”,把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爱化为具体责任,投入到爱心服务的行动中去,培养学生知礼懂规、心系社会的高尚情操和风雅气度。一年一度的“桂苑之歌”爱心演唱会已经成为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在武汉地区乃至全国独创并连年举办的又一爱心品牌活动。观看“桂苑之歌”,观众需购买爱心券入场,自愿捐助。即便如此,每场爱心演唱会的5000多张爱心券总是供不应求,每次都会出现观众提前1至2个小时排队进场的壮观场面。如今,“桂苑之歌”已经连续举办了15届,为贫困学生通过爱心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几十万元,成为桂子山上的“同一首歌”。其主题曲《爱心如花开》经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更是影响广泛。

2.“博学”:朴实刚毅,求实创新

学校秉承“求实创新”校训,彰显“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践行“博学”的教育理念,强调“学高为师”,在学风建设方面常抓不懈,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以致学识渊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追求真理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了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

学校注重建设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创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现代课程体系。2004年制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地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从2006年开始,学校采取教学研究立项的方式,加大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力度,现已立项建设四批共191门课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加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力度,推进研究型教学和双语教学。研究型教学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由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目前,学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主干课程,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等实行研究型教学,形成了一批优秀结项成果。

学校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办基地班和交叉培养班。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历史学专业、物理学专业是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多年来,学校采取特殊方式,坚持按高标准来培养,多数学生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2008年历史学基地“历史学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自2004年9月起,先后开办了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日语-国际贸易、数学-经济学、法学-经济学、化学-物理学等7个交叉培养班,致力于培养学科基础知识扎实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目标定位于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历届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试验班学生毕业,80%以上的学生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多人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圩饿、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大学或学术科研机构深造。化学-生物学试验班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

在完善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基础上,学校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素质拓展学分涵盖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及其他、国防教育等六个方面。素质拓展学分的有关信息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生推荐、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等依据之一。这一制度是学分制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学校搭建大学生科研平台,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强化学术训练。对大学生科研立项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等类型予以资助,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些年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获得具有标志性的省级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数量在全省所有高校中位列前茅。学校主办面向本科生的学术刊物《大学生学报》,分为人文社科版和自然科学版,按月交替出版发行。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创造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于200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向全校本科生发出“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倡议,该活动现已连续举办7届,吸引了大批青年学子热情参加、踊跃投稿,涌现出了不少读书报告的精品,丰富和活跃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营造了浓郁书香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充分展示学生学识能力。在近年的全国 “挑战杯”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单位”,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近几年在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中,获得一等奖4人次、优秀组织奖2次。此外,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ACM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英语演讲等赛事并屡屡获奖。

3.“博雅”:忠诚博雅,行为世范

学校大力弘扬“忠诚博雅”的华师精神,强调“身正为范”、“行为世范”、“知行合一”,并以“博雅”冠名,着力打造了“博雅计划”和“博雅大讲堂”两个校园文化精品以践行“博雅”文化理念。

“博雅计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根本,以能力提升为重点,实现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全方位深化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带动全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目前“博雅计划”已有四届毕业生,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科研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道德品行优良。从“博雅生”的毕业去向看,75%以上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保送到“985”或“211”重点院校深造。

“博雅大讲堂”是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要阵地之一,现已成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标志性成果和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深受欢迎和热捧。它秉承“博通古今中外、雅致科学人文”的理念,旨在进一步弘扬百年华师的博雅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灵动的创造思维、严谨的科学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它重点突出文、史、哲、艺的人文主题,兼及自然科学主题,以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为标高,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着力使每一期讲座都能让青年学子受到熏陶、启迪和教益。“博雅大讲堂”现已举办了140期,约请的主讲人均具有良好师德风范、深厚学术造诣、丰富演讲经验,并悉心致力于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绝大多数是海内外知名专家和学界名流。

学校积极举办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一年一度的“一二·九诗歌大赛”由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于1984年率先发起,是为纪念“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举办的高校诗歌朗诵大赛,旨在传承民族精神,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切实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目前,大赛已经成功举办28届,成为湖北省高校最有影响的文化活动之一。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选送反映汶川地震救援的现代舞蹈《大地里的双手》参加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夺得金奖,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园丁奖;Tian Kong女声合唱团于2005年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2007年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演唱银奖,2008年代表湖北省出征CCTV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夺得亚军,并获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青年五四奖状”,2010年获第10届中国合唱节金奖等。学校3次参演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五月的鲜花”,连续三届获得舞蹈类一等奖,展现了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学子积极向上的博雅风貌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三、“三博”文化育人的实际成效

学校大力弘扬“三博”文化品牌,取得了育人的实际成效,促进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1.“三博”文化育人经验是对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生动诠释

“文化育人”作为大学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兴衰荣辱,应该长抓不懈。“文化育人”是对传统的知识育人观念的一种反拨和革命。知识育人的教育观以知识为本位,侧重于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往往解决的是如何“做事”的问题,忽视了“做人”的问题,导致人的单向发展愈演愈烈、大学的人文精神缺失。而文化育人则强调“文而化之”、“化而文之”进而“以化成天下”,注重“做事”与“做人”的有机结合统一,既要求学生学好知识学会做事,又要求学生提升素质学会做人,其着眼点在于使大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文化育人不是一种有形知识的灌输,是潜移默化地浸润灵魂的精神,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对于人的个性的唤醒。

2.“三博”文化育人经验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锐意探索

在知识经济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钱学森在晚年最为关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把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视为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现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在这种形势下,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于2007年正式启动“博雅计划”,迄今已经遴选了约300多名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个性化特殊培养,走在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前列。“博雅大讲堂”邀请了一大批学界名流来校讲学,为“博雅计划”搭建了思想交流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第二课堂,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博雅生”在与大师级学者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体系,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人文修养,升华了思想境界。四届“博雅计划”毕业生不负众望,涌现出了复合型、学术型、管理型和应用型等多种类型的优秀人才。

3.“三博”文化育人经验是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实践

文化素质教育是融文化特别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于素质教育过程之中的,是以优秀的文化培育、塑造人才的教育,它与博雅教育、人文教育本质上是相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0-2020)将之提升到“战略主题”高度,“这显示了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也显示了素质教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形成、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共同努力下,学校以基地为依托,以“三博”文化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2009年,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工作总结《华中师范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五项举措再创佳绩》发表在教育部门户网站上。2010年11月,李向农副校长出席“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并应邀作了《发挥优势显特色,系列举措见成效——华中师范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经验介绍。2012年4月,李向农副校长出席高等学校文化育人研讨会暨第五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受邀作了题为《实施素质拓展学分 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经验介绍,该文此前刊载在《教育部简报》2011年第33期上。

“三博”文化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一种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具有感召人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学校事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价值认同作用和情感陶冶作用,为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的时期,学校将继续建设推进“三博”文化建设饿,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