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素质教育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文以载道】新媒体时代理工科院校“以美育人”的实践探索
2024-04-18 19:02 王占柱、马诗苡  中国知网

摘要:理工科高校作为重要的高等教育学府,美育教育工作相对滞后,而当下是一个科技、信息和媒体交互多元的新媒体时代,大量的媒体资源和技术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条件。我们应借助新媒体时代优势,结合理工科院校美育的特征,科学构建美育工作顶层设计,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发挥大学生个人主观意识,切实、有效地推进美育教育的深入发展,以期对理工科院校的美育教育提供积极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理工科院校;大学生;高校美育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由此可见美育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摇篮和创新型英才基地的理工科高校,更是教育和传承中华美育精神文化的场域,不仅要传递学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还要在美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发挥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因而理工科高校在开展美育教育时,需发掘美育新特征、创造美育新思路,加强和改进新媒体时代美育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具有正确审美观,对美有良好的感知力、欣赏力和创造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理工科院校美育的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所谓新媒体,是指传统媒体在持续发展之后所呈现的新型媒体形式,利用多种新兴技术,通过特殊渠道为终端,向用户提供娱乐服务的媒体传播形态。在科技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互联网+”使得新媒体在各种行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促进和带动了经济形态的持续进化,延续了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也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艺术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具有一定网络思维流动性和倾向性的特征。新媒体时代中社交媒体的活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而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二)理工科院校美育的内涵

“美育”一词,最先出自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地和谐。”应该说美育是审美教学与情感教学的融合,通过教育培养让人拥有美好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

理工科院校开展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他们的美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提高审美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学的实践性和鲜活性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学更注重对个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够让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理工科知识和技能储备外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和个体品德塑造的需求得到满足。

(三)理工科院校美育的意义

对于理工科院校而言,处在科技为主导的信息时代就要求培养高质量、高素养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而美育不同于理工科的专业教育课程,它更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以它独特的功能和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理工科学子的全面成长。借助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多样性和交互性等优势,“美学+”“+美学”等交叉学科范式的融合,美育在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美学的知识体系,建立健全审美心理认知,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和多维度的科学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式来引导理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理工科固有的学科壁垒,塑造多维度科学创新能力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理工科学生追求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形成优良的品行和积极的心态。因此对于处在科技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理工科院校而言,美育对培养高质量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2]

二、新媒体时代理工科院校美育的现实困境

(一)美育教育环境的受损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中,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中各种不稳定因素会直接影响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审美取向的形成。我国虽然把美育纳入了教育方针,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美育相关政策文件,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执行。传统环境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才能强,但也易受到认知水平、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重智轻德、美育形式化等固化思维,提及美育,很多人对美育的认知过于片面化,认为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通常把学习成绩和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的标准,过于注重学业专业能力和对工作岗位的追求,全社会仍然存在着“唯以成绩论”和“唯工作论”的观念,从而致使理工类高校在面对学生审美教育时培养认识不够深入,忽视了美育工作的潜在价值,长久之下大学生鲜活个性受到抑制,美育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美育工作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加之新媒介迭代以及全球信息一体化,发达的社交媒体充满各种信息传播和共享平台,使得大学生们拥有了更多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并在相对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中实现自我表达和价值诉求。但社交媒体的碎片化形式固化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路径,其蕴含的审美倾向与主流思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其所汇聚的泛化思潮正在向主流的社会意识发起冲击。也对高校的美育工作产生了一定恶性效果。

(二)高校美育工作的不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美育工作中作为责任主体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高素质师资团队是高校美育教学健康良性运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2],但高校相关部门对开设美育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对美育的师资力量建设一直不够投入,从而影响了高校美育的实施效果。大部分的理工科院校将培养重点放在了专业教学和科研培养上,即使部分理工科院校开设了美育选修课,其教授课程的老师也是偏艺术类的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能力可以胜任艺术课程教学。但是美育可不仅仅是艺术教育,更是美的认识和创作教育,是高尚的主体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所以美育教育需要知识结构全面,品行兼优、文理兼备的教师方可担任,而由于之前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进行相应的人才储备和吸纳。因而师资力量的缺乏是目前理工科高校美育工作一个普遍不足点。同时教育部一再强调,我国大学审美教育尚未引起足够认同和大力推广,没有明确的审美教育目标,也没有制定出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审美教育计划。致使理工科院校在美育的学科纲要、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都存在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存在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的问题。很多教师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常局限于美学知识、名作鉴赏等理论课程,缺乏一定实践性的教学,其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教学形式缺乏互动性和开放性,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缺乏对美育网络资源以及第二课堂的开发,无法有效满足大学生对自身缺乏的基本美学知识、艺术理论进行补充学习,对部分大学生存在的审美知识水平同专业知识水平不匹配、审美知识与审美体验难以结合等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美育学习意识的淡薄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只有文化课才是最重要的,而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容易形成偏见,认为专业课学习才是自己的主流,对于美育课程和活动会出现主观地忽视,同时信息化时代催生的各种网络活动或娱乐又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和精力。新媒体凭借其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大学生们随时从各类社交媒体中接触大众文化,但是网络中大众文化单调、庸俗、消极的内容,各种多元化文化思潮出现,亚文化受众扩大出现内容低俗的矛盾情景,让大学生不可避免受到不良思想侵蚀,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致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能动反映和系统思维能力降低,缺乏主动探索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的动力,不能清晰地认知作为时代青年先锋应有的价值评判和审美取向,从而直观的表现为对学校美育课程的忽视和冷落。因此要求理工科高校必须对美育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美育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新媒体时代理工科院校“以美育人”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构建美育顶层设计,建构“以美育人”的生态环境

1. 认真学习政策精神,充分认识完善美育工作理念

为了推动学校有效开展美育工作和帮助学校深入理解美育内涵,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要求。其中包括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突出强调要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3]。这些重大政策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的积极落实,也为开启新时代高校美育新征程提供了遵循之本[4]。当前,部分理工类高校依旧存在着“以专业为本”的教育观念,将美育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但人文主义艺术却是一种点燃人们精神世界、为人类社会留下文化印记的火炬。理工科大学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其培养的人才不应仅限于对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更注重人文艺术的培育。理工科院校领导者和教育者必须围绕以“美”塑人的中心,形成从上而下的融合贯通、层层推进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打破传统的理工科教育思维,树立“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并重”的美育工作理念,积极探索科学与技术院校的新的审美教育途径,做好科学的教育顶层设计,形成理工科院校美育工作的新格局。

2. 打造校园文化景观,协同构建美育良好环境

大学校园作为美育传播空间和营造大学美育精神的重要传播途径,高校建筑的设计理念侧面展现了校园的特色、文化与历史,能够展现高校品牌最直观的形象特征。如作为上海历史建筑相对保留完好的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拥有35幢沪江大学时期的优秀历史建筑,其扩建开工的新建项目也同样沿袭百年的学院派哥特式风格建筑交相辉映。这样的高校建筑空间的协调设计能够生动形象地传递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让师生在一花一木中感受校园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价值,校园历史建筑对美育的宗旨和追求更是具备文化感染力。因此理工科高校针对校园文化不仅要传承自己的特色,还需拓展校园的物质空间的文化景观,打造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景观,既展现了自然与艺术的形式之美,也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让大学生长期感受美的熏陶,以发挥出以美怡情的效果。

3. 大力宣传高校历史文化,强化学生自我审美意识

美育教育仅依靠日常的课程教育来达到是远远不够的。美是个人的主观感觉,是通过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见形成的特定认知。因此美育更需要育人环境上的潜移默化,也需要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和丰富,让受教育者能够沉浸其中去感悟和思索。大学的悠久历史不但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风范,而且还能为学生的个性与审美趣味提供良好的氛围。如上海理工大学自身拥有及其丰富的悠久校史,培养出了例如徐志摩等诸多名人。学校积极挖掘这些先辈名人的在校历史事迹,从该优势资源出发,与校史馆或历史博物馆合作,拍摄与校友或校史主题相关的影视动画,通过社会媒体平台的发布让师生们更了解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史和文化,打造专属于上海理工大学的品牌形象,营造出良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校园增添了更为浓厚的人文气息。理工科大学一贯具备严谨精神,若在校园文化中增添一些鲜明个性和文化内涵,定会使其校园文化更具有勤奋求实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会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精心建设美育课程体系,实现“以美育人”的学科融合

1. 深化课程体系,健全教学管理

实现高校美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完善以美育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美育课程。根据相关文件表明,美育已经纳入全校各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并进行了学分化管理。理工科院校通过开设艺术公选课程包括规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设定以实践为主的灵活、多样化的学分计算标准以构建一个完备、清晰的课程体系。美育课程的内容安排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直接关乎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完整的美育知识,因此,理工科高校在面向全体学生提供的美育课程上需格外注重课程的多样化和系统性。早在2019−2020年,清华大学就开设名家讲座类、艺术理论类、艺术赏析类、艺术实践类、实验类、培训类等美育选修课程总计189门次,增设不同研究方向和模块的课程,让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根据地专业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美育课程的选择,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及优秀的审美素养和人文品格。这种举措可以使大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为课外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注意改进教师的讲授方法和授课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增加学生美育的沉浸式体验。除此之外邀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来校开设美育讲座、开设采风或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活动,要求学生完成艺术绘画或临摹的作业要求并将其学分化。

2. 强化学科渗透,丰富教学内容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在学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实施美育,尤其是通过加强优势学科与艺术的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实现美育新格局。在美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美育实践课程,通过感官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实现[5]。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就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理工科院校的很多课程虽然看上去和美学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上像是数列学的规整之美,几何学的图案之美,机械学的力道之美,还有化学中的元素周期之美,它们都是自然科学中的一种独特的美,在美育的教学内容里可针对性地添加一些理工科特有的美学内容。如上海理工大学的热门王牌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邀请光绘摄影师,用光绘画为创造手段,拍摄各种光绘创意图案,以此来展现光与艺术结合的魅力,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美学艺术对科技展示与促进作用。科学与技术对于自然法则的精准运用本身就包含着和谐之美,所以在授课内容中增添关于科学美的素材或开展创新合作项目,注意把美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热情,提高他们对专业课中蕴含的美的理解和热爱。不光可以衔接理工科大学生固有知识,引发兴趣外还能够有效整合学科课程建立完善以“+美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这样既促进各学科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又让学生多方位体验创意艺术设计的魅力。

3. 提升师资团队,创新教学形式

高校提升美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即保障和储备拥有较强专业能力的美育教师,同时也需要增强现有美育教师的专业实力。面临专业师资紧缺的问题,学校领导应宏观布局职能部门谋划路径,教学单位执行实施以搭建教学资源库和综合教学工作坊,设立专门的美育部门和专业人员进行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对学校美育课师资队伍的扶持,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打造一支“大学美育”专业师资队伍。同时激发教师开展在不同课程中的美育资源和案例设计评比,推进学科评价改革和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以美育人”的美育课程融合长效机制。如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都已经设立了美育教学中心,用以指导美育教学,这亦是我们国家科技大学美育教学的优秀范例和参考。这类举措不断刷新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理论革新以率先帮助学生在审美与非审美混杂的时代中保持清醒头脑,以防后续自负导致的教学滞后[6]。当然教师团队除了传授以外还需要引导大学生深挖艺术理论知识背后的用意,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方式,遵循教育规律,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求新颖、在教学方式上求变革、在知识储备上求更新。减少传统的粉笔黑板式教学以现代化的电子媒体取代,尝试以讲座、拓展第二学堂、社会实践等方式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7]

(三)充分激发美育个体意识,突显“以美育人”的时代使命

1. 兼顾个体审美差异,优化判断标准

人作为有意识的主体,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追求方式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能力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开展美育必须兼顾大学生的多元性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兴趣和爱好,倡导多元审美并存。尽管后现代审美思潮给传统高校美育带来冲击,但多元交织的审美情感恰巧符合当代大学生多层次的审美需求。在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的特点之下,高校美育应以开放、包容的方式面对新媒体导致的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界限模糊现象,紧跟时代潮流和审美风尚获取最新消息,致使校园生活地生动有趣。采取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和方式,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公共网络平台,能够有效加大美育相关内容的输出,以网络为纽带对美育资源进行丰富和创新。太原理工大学的抖音号坐拥近二十万粉丝的官方校园号,账号视频除了展示了太原理工大学高质量、高水平的办学与教学信息,还发布了校友的学业成果和先进事迹,展示重大学科竞赛项目获得的相应荣誉,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以外,也有青春化、年轻化的跳舞视频、志愿者活动、校园风景等照片或短视频。运用网络平台来加强美育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相关作品创作,拉近了学生用户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对学生个人的审美风向和意见进行收集并及时掌握从而打造自己专属美育教育品牌,以此展现理工科大学独特的学科魅力。

2. 转换课堂模式,唤醒审美意识

秉持“让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让艺术提升文化的品位”的理念。从生活中的美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使其由衷地对于自然和生命产生兴趣以创建富有艺术气息的生活模式。美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课堂内老师的知识传授以及学生的知识吸收,更需要多样的课堂模式,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唤醒他们的自主的审美意识。如华东理工大学不定期开展美育研讨会,整理美育报告,推广美育经验和做法。联合各大学生组织开展美育先进评选活动,在公众号上大力推广“华理最美”系列评选、举办华理十大名胜等竞赛,全面营造美育氛围。每年评选出杰出的美术教育个人和单位,以表彰和奖励在教学中的杰出教师、学生和部门[8]。这就要求美育的教学方法不仅从形式上更具灵活性,而且内容上也要遵守美的和谐原则,将整体的教学情境变成一部无声胜有声的教材,激发出学生心中对真善美的渴求。

3. 提升文化自信,加强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传统文化是人们良好的德育教材。”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独特而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理工科院校可以在美育课程设置过程中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作品为主线,融合当地的区域文化资源和符合时代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的认同和尊重,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自信心。如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19年的新生音乐思政课“永远的山丹丹”,作为献礼“十九大”的精品项目,以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工作生活13年为背景,以陕北腰鼓、唢呐、信天游、陕北说书等艺术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陕北人民栖居窑洞、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的生活,在校内引起了热烈反响[9]。以鲜活的时代人物和生动的现实故事为印证,引导他们摈弃虚幻之美,感悟生活的美好,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培育,鼓励其以实际行动提升审美素养,主动担当起建设祖国、开创未来的时代重任。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学生潜心学习、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打牢知识基础,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理工科院校作为培养科技类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在新媒体语境和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理工科专业教育的特点,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有序推进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美育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将美育与理工科的学科特点有机结合,探索创新美育工作新思路,实现理工科院校以美育人的新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EB/OL].(2018-09-10)[2022-10-02]. http://www.gov.cn/xinwen/2018 − 09/10/content_5320835.htm.

[2] 胡义嘎, 萨茹拉. 高校理工类专业开展美育的重要意义探究 [J]. 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9, 35(4):140 − 142.

[3]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2022-10-02].https://www.gov.cn/zhengce/2020 − 10/15/content_5551609.htm.

[4] 孙立伟, 魏菲. 自媒体时代理工类高校美育价值及路径探析 [J]. 河 北 工 业 大 学 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9,11(2):89 − 94.

[5] 李晓蕙, 刘一诺, 刘晓雪. 理工类院校推进美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J]. 航海教育研究, 2022, 39(1):55 − 59.

[6] 孙墨青.大学教育为何需要“人文美育观”?−以清华大学为例 [J]. 通识教育评论, 2021(1):93 −109.

[7] 杨宏志. 关于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的几个策略思考 [J].中国高等教育, 2022(5):19 − 21.

[8] 王珊. 理工类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J].中国高等教育, 2020(20):62 − 64.

[9] 汪峰, 凌瑞雪. 寓德于美−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关于构建美育课程思政的理念思路及实践探索 [J].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1, 1:160 − 16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