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素质教育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文以载道】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赋能高校美育发展探析
2023-08-23 10:00 李凤、王博  中国知网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美育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贯穿教育全过程,全面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深入探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在高校美育教育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实践困境与改进路径,并将平等尊重、交流共享、创新驱动及筑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与高校美育发展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从而开辟网络时代高校美育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高校美育;美育教育;文化自信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实施美育提升计划为抓手,全面推动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不断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提升其审美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美育融入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知识学习、社会实践体验等各个方面,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全过程,全面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但是,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美育课程建设却呈现出碎片化发展的困境,尤其是网络媒体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和多元价值冲突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使得高校教育中“文化失语”和“审美退化”的现象日益普遍,为此,高校美育教育必须迈出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相结合的关键一步。在深入推进高校美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赋能高校美育发展是对新时代发展要求做出的有效回应,准确把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美育融合的现实逻辑、理论向度和关键路径,有助于促进高校美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与时代接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一、何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与美育价值意蕴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要加快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与革新提供具体的、富有时代意义的指引。这一论述所涵盖的基本理念包括尊重各国网络主权、有序推动网络创新、开放共享网络资源、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高校美育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深度理解,实践其中的平等尊重、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精神内核,对于解决当下高校美育发展中存在的教育目标缺失、教学方式陈旧、美育理念杂糅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美育发展开辟新思路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赋能美育发展路向是一个多维、开放、动态而又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进程,体现出“合作为互联网空间带来的平衡性发展”。当前,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社会发展及高校教育的各方面各领域,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发挥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操、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因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中国古代社会基本思想“大同世界”融入网络空间治理,在交流互鉴中秉承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态度,积极利用好网络平台互通、开放、共享、交流的优势,不断丰富美育的时代内涵,在注重审美体验与人文情怀培养的同时,兼顾传统美与数字美、艺术美的融合、传承,推动网络文化空间多元化、现代化、有序化发展,有效促进高校美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为高校美育发展提供新方向,为新时代建立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开辟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美育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是对美育本质特征的进一步揭示和把握,为高校美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我国高校美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将审美教育理念融入教育评价全过程,充分发挥美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润物细无声”之功效,实现美育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有效连接。因此,美育既担负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任务,也担当着净化社会风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职责。在传统的美育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构成的美育场域,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面临信息接收渠道狭窄、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不利于美育教育的蓬勃发展。随着时代的变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理念为美育教育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进一步促进了传统美育与网络美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引发了美育在教育方式、学习内容、教学目标、传播手段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有效推动了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夯实了知识基础,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时代潮流的推动下,网络平台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得信息和交流情感的新途径,平等尊重、创新发展、交流共促、开放共享等精神内核深刻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甚至语言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人类社会文化信息,更加全面养成审美、哲学、历史等人文素养,从而不断提升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审美判断能力与欣赏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精神境界、价值观念,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促进美育发展与时代接轨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基于互联网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新思想。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日益紧密,高校美育教育思路不断丰富拓展。互联网时代的美育发展,既需要国家顶层设计、政策导向与教育制度保障,也需要技术创新、产业支撑,通过网络技术赋能可以实现多领域的创新融合,尤其是新应用场景的开发与运用,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化时代美育实践与应用的水平。在互联网信息不断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美育方面的教育手段、思想及行为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网络教学平台不断发展且日益成熟,其以便捷高效的特点赢得了广大教师及学生的喜爱。与此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下,教师积极学习并运用先进的网络新媒体及网络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全面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并与世界各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此为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众多网络信息中辨别优劣,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平台素养及网络安全意识,在实践中提升学习应用互联网的能力,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深度感悟及思考,并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识渗透到高校美育教育内容之中。此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规划方案,通过网络数据分析进行多样化教学,从而达到学生美育全方位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形成网络育人矩阵,紧扣发展脉搏,沁润专业特色,加强辐射带动,构建新型美育课程体系。

在美育教育中融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利于促进高校美育教育的创新发展。传统美育教育多以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法为主,教学内容多为理论性知识的灌输,虽然能够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及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但学生在熟悉理论性授课方式后,往往会因兴趣缺失、课业压力大、课程形式枯燥而对美育课程产生消极态度,无法深入学生内心。互联网平台作为革命性新技术对当前文化产业及美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美育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美育发展贴合时代潮流,紧跟时事政治,使科技和文化相结合的美育更加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师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及小程序开发出的各类学习软件进行有效沟通,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实现美育工作中文化、技术、经济之间的融合共生,在更高层次上提升美育发展水平,实现美育高质量发展。

3.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美育发展打造新路径

科技发展使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国内网络发展趋势复杂多变,各种新观念、新思想不断产生,国内相关领域学者对于互联网发展的前景探索从未停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我国高校美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为我国美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平台空间和机会,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丰富多样、富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从而为推进高校美育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同时,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推进高校美育建设,有利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和创新高等教育理论方法的重要论述,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深化新形势下高校美育工作改革创新提供思想指导和技术支持。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培育高校学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观念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议题,正确教育及正向引导能够有效实现对网络话语权的把握,精准发挥高校美育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时代下的具体功能。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及主流思想意识为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在信息飞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有效宣传和科学阐述,是掌握网络平台主动性和话语权、培养大学生积极正向思想的有效方式,有利于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因此,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的先进思想融入高校美育工作,能够帮助教师挖掘网络平台在美育教学中的价值,尤其是利用科技对网络空间中美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度研究,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冗杂、价值观冲突等问题,引导学生在庞大碎片化信息中进行鉴别和选择,在形成正确主流思想观念的同时自觉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从而实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美育发展的高度融合,为美育发展打造新路径。

二、为何:数字时代高校美育发展的困境

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无界性等特征,网络时代的美育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新问题,尤其是网络空间中冗杂的碎片信息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和冲击,这就需要高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价值引导。因此,我们应正视网络空间中美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引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以此为基础从多个方面推动高校美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美育健康有序发展。

1.网络数字与美育教育意识融合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美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美育教育的系统性不够、理念落后、方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对学生的兴趣引导等。同时,由于高校美育教育意识不足,美育教育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和学科理论知识,导致美育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美育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审美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学习和创作的兴趣。在考察高校学生美育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并未对美育课程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只是将其当成负担去完成课程任务,仅仅为顺利毕业而上课获取学分。整体而言,高校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学习,主观上忽视美育教育,甚至对美育课程抱有反感心理,从而导致学生缺失美育教育。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正保持飞速发展的态势,但部分高校还存在着以成绩作为学生唯一评判标准的状况,灌输式教学模式仍未得到较好改善,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部分高校片面强调德育和智育的作用,而忽视了美育工作,美育类课程大多数为网络课程或选修科目,缺少线下的系统性开发与应用。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既不重视学生审美意识和情感的培养,也不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简而言之,当下高校美育教学大多采取以智育为主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的讲解,但人文性和创新性不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美育教育的开展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未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来促进学生重视美育教育,高校学生对美育仍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索能力,这给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新挑战。因此,加强高校美育教育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2.网络碎片化信息冲击严重

在传统美育发展中,高校学生获取的信息大多来源于纸质版书籍或广播、电视等,这些媒介大多为经过审核的优质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互联网中信息量巨大、种类冗杂,加之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无国界性、快捷性等特点,使其更容易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需要人们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自主辨别和分类。网络语言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思想和价值观的认知,有时不可避免地对自身产生消极影响,尤其对暂未形成完整且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高校学生来讲,互联网信息爆炸的特点更容易使其迷失自我,沉迷于复杂新颖、充满新奇的网络信息或游戏之中。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之一,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更容易在网上受到碎片化信息影响,在交友、购物等过程中自身权益更容易受到侵犯。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碎片化信息的辨别、选择和运用能力,已经成为高校美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各民族国家通过文化交流互鉴的方式,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协同发展。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其价值评判标准具有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西方国家正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美育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社会层面而言,互联网时代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互联网可以使人们通过匿名方式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有了逃避现实和不受约束的机会,极大减少了社会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一些人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一些人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低俗文化、庸俗文化等,破坏了网络环境和社会风气;一些人在网上制作传播违法犯罪活动视频、图片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此外,长期在网络上进行沟通交流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问题。长期在虚拟的社交圈中与人交流,可能会使人与社会日益疏远,人的快乐感和社会衔接感不断降低,尤其是与家人的直接交流会随着网络社交的广泛使用而持续减少,亲密关系不断下降,社交中的孤独感日渐加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使全民美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念,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美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3.数字时代背景下文化入侵形势严峻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下,各国人民不断跨越国籍、民族、信仰的界限与隔阂,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在网络联系与融合的共同基础上,形成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各民族文化都能够通过网络形式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但个别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和科技发展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进行网络霸权主义文化渗透,践踏国际互联网规则,从而阻碍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及全球网络信息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传播载体,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主要文化形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交融,网络文化霸权主义也逐渐呈现出来,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猎奇心理的时期,容易受“崇洋媚外”“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这种不良风气往往以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形式对我国高校美育发展产生严重的危害。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扩展,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文化入侵日益泛滥的情况下,“美”与“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难以确定。在互联网时代,文化认同危机、核心价值观缺失等问题日益严峻,网络文化入侵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网络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使传统的以口传、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方式逐渐被网络传播所取代,导致我国一些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例如,一些传统节日习俗等被网络传播所改变;在一些中国民间故事之中,很多传统文化艺术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一些民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轨迹。与此同时,部分西方国家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对我国渗透,另一方面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不断挤压我国发展空间,国际竞争在互联网领域全面展开。互联网时代各种文化的自由传播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这对以中国文化为依托的高校美育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西方文化入侵,我们应秉承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增强网络话语权,对西方文化进行科学鉴别和理性批判。

三、如何: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赋能高校美育新路向

美育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贯穿于高校美育工作的全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美育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期待,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美育发展,不仅有利于突破高校美育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而且能够丰富高校美育的形式和内容,实现“互联网+”时代高校美育发展新格局。因此,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出发,积极探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高校美育融合发展新路向,已经成为新时代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1.认识美,以平等尊重打造美育新理念

美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美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实践,反映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美育作为情感教育,在促进个体审美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体创造力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作为学科教育,在推动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同时,更加重视将时代理念融入美育教育,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英才。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调动高校学生内驱性。目前,“以人为本”是美育教育的思想基础,以学生为本、以美育人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坚持以平等尊重为基础的美育教育新思想,是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有效前提。长期以来,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开展授课的方式,塑造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主动—被动的关系,在美育教学中很容易形成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调动学生的内驱性。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美育教育通过网络技术平台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通过“互联网+”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美育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课程和教学方案,将艺术的欣赏、感受与创造贯穿于学校美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文化与教育相融合。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高校美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不断丰富高校美育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成长、发展,拥有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校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次,平等共促,营造新型师生关系。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沟通更加顺畅,教育模式更加多样,这种变化给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带来了挑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网络使用者之间均为平等关系,这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师生之间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绝对服从”的关系模式。在互联网中,师生是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关系,和谐对等的师生关系取代了主次分明的传统师生相处模式,师生之间平等的价值观与思想交流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高校美育融合的必要前提。在美育教学课堂中,营造网络平台下平等共促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可度,从而将对老师的热爱转移到对美育学科知识的兴趣中,在平等尊重的和谐关系中促进知识的吸收,提高对课程的喜爱。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授课之余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与温暖,从而全身心地投入美育课程教学,通过对“美育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师生交往方式及教学评价方式的改进、优化与完善等,实现学生审美能力、道德品质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最后,自主探究,将学生作为美育的主体。在美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形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打破传统教学灌输式的藩篱,运用科技将虚拟现实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感官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美育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其进行有效自主探究,逐渐成为课程的主体。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尤其是读研、就业、出国、评奖评优等,从而对自己现阶段的发展和未来就业选择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因此,在高校美育教育中,应该时刻了解学生的动向,通过网络对学生切实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考察,并将其与美育的日常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作为美育的主体,在美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及时回应学生的诉求,从而实现美育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全面融合。

2.欣赏美,在文明互鉴与交流共享中坚定文化自信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传播形式不断丰富,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交往与思想交流逐渐成为推动全球文明互鉴、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方式。因此,网络文化交流共享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实现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从国家战略层面对网络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当今世界,文化共享已经成为各国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和实现共赢的重要途径,是全球范围内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加深互信的重要方式,为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了新平台、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9]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更大的平台,我们在网络文明的世界里可以汲取丰富优质的文化养分。在这个过程中,美育发挥着培养审美能力、塑造美好心灵、提升全民族素质的功能,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中国人一直强调以美养德、以美怡情、以爱育心,“不教之教”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美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培养“人美心善”的审美情怀与能力,又能增强全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而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格修养,从更高层次创造美好人生和幸福生活。

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育文化拥有了走向世界的平台,在国际交流中不断完善发展。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高度重视网络文化交流共享的意义,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全网络文化交流共享机制,遵守网络平台政策法规,在网络文明互鉴中取长补短。同时,要积极推进大学生美育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相结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合作共赢理念,积极打造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网络美育交流格局,将文明互鉴、文化互鉴作为美育发展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网络文明互鉴是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将网络文明融入高校美育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

3.理解美,通过情感教育筑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认知基础

随着网络新兴媒体的普及与快速发展,互联网给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空间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在社会交往中,它既是重要的社会关系载体和媒介,同时也对人的心理、情感产生重要影响。网络世界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宝库,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而且潜藏着许多不可预知和难以把握的风险,青年学生很容易在这些信息中迷失自我,甚至走向歧途。通过网络美育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网络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互联网对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与影响也给高校美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网络对人的影响越发深刻,互联网带来的数据流通与资源共享日益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导致信息泄露等风险层出不穷。同时,网络中的匿名身份和虚拟体系架构,使得部分人挣脱了身份的束缚,从事不法活动,影响了国家网络安全。因此,加强网络情感教育、筑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认知基础,已经成为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者亟需研究的课题。

加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情感培养和引导,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高校的网络美育情感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促进个人与国家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在美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注重运用易班、慕课、雨课堂等平台展开网络美育教学活动,根据教材要求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尤其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外活动安排中,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对比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采用直观生动的网络手段,利用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培育学生参与各种审美教育实践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得到美的知识和美的情感熏陶。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审美眼光和对艺术作品深度理解,教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去欣赏作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并以身示范,改善校园美育学习环境。其次,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优化网络环境,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利用美育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与审美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己人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精神层面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作品的兴趣与爱好,提升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根据学生的网络使用特点进行课程讨论与小组实践合作,并加强网络安全宣传,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相互启迪与借鉴,从而加强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青年学生形成团结向上的思想境界,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与和谐,为进一步筑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奠定情感基础。

4.创造美,创新驱动优化美育新内容

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导向,全面创新以网络为载体的美育工作,推动高校美育工作不断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有效促进传统美育教育方法与网络技术的全面融合。一方面,通过网络创新美育教育,鼓励教师对美育课程的思考与开发,创新性地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汲取有利于高校美育发展的内容和理念。另一方面,构建网络化美育发展话语体系,引导教师全面把握和深度应用网络思维,使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权威”转变为“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对话模式。充分运用网络新名词、学术新观点和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美育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广大青年在网络与美育有效结合的过程中凝聚共识,创造性实现对美育新内容的优化与提升。

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美育活动形式,实现高校美育教育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密切联系。通过构建互联网平台,如艺术在线平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增强美育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美育”环境,完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美育”内容,健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美育”评价体系等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运用网络创新高校美育教育体系,建立美育网络专项平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美育活动中,通过丰富的组织内容、新颖的学习形式,创新红色基因文化活动、弘扬建党精神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从中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总之,通过网络开辟大学生美育发展的新路径,引导大学生从被动接受网络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美育课程,对于高校美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审美过程中塑造人的思想道德品格与人格品质是美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但在当前的美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重视艺术专业学生、忽视其他专业学生的问题。结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思想,有效打通理工科、人文社会科学及艺术类的学科隔阂,使美育教育不再局限于艺术专业院校和学生,让广大青年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拥有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机会。因此,通过媒体宣传,打造全媒体美育矩阵,打通各级各类学校与专业之间的隔阂,不仅有利于拓展全体学生的视野,激发大学生美育学习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利于打造全方位的美育发展新路径。

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并将其与新时代美育工作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美育教育工作。积极利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理念构建共享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作用,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和事的时空连接和融合,形成制度上更安全、内容上更丰富的网络环境,从而为美育发展提供更加开放、动态的交互生态环境。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学习和推广优秀的教学方法,以新媒体为媒介进行优秀教学经验的展示和宣传,有利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总之,通过网络与学生、教师深度融合、全方位沟通,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优良的教学环境,促进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网络传播,使网络成为正向引导高校学生发展、促进高校美育发展的全新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费艳颖、汪杨梦笛:《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重要论述:生成语境、科学思维及时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9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22年11月8日。

[4]李天昊:《网络美育: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领域》,《新闻战线》2016年第2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6]《把握机遇,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

[7]冉祥华:《美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机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李丕宏:《高校美育理论与实践路径探索—评〈高校美育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12期。

[9]《迈出建设网络强国的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论述综述》,《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9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