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2点半,清华大学教授戴吾三到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思学楼A114学术报告厅作了《从两本畅销译著书看我国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与文化的思考》的学术报告。
从两本畅销译著书看我国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但我国物质和精神的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不高。”戴吾三教授说。
戴吾三教授认为,我国的文学缺乏现代文化的要素,无法被西方人接受、认同,我国现代作家在西方影响力很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作家们的知识面太狭隘,缺乏现代文化要素,而很多西方的著作却在我国很畅销。”
戴吾三教授讲道,2003年《达·芬奇的密码》一书出版后,在整个世界都掀起了热销的高潮。这本书的内容对中国一般读者来说并不易懂,书中开篇就提到了“维特鲁威人”和“裴波那契数列”两个知识点,综合了绘画和数学知识。中国读者由于知识面窄,很难明白其中的含义。2010年,著名科学家霍金出版的《大设计》也是全球风行,其中的插图涉及“黄金矩形”和“对数螺线”,也使一般读者难以理解。“从中国读者对这两本书的反应就可以明白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科学人文素养的差距。”戴吾三教授说。
“中国从文化大国过渡到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人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跨学科之间的交错地带是最容易创新的地方。”戴吾三教授强调。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中国应该有一批创造新理念的作家出现,既能把故事写的曲折而又情感,又善于在作品中融入科学知识,满足更多人的阅读期待。而我国的国民也应多读不同种类的书,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科学与艺术的思考
萨顿曾将分别对应于“真”、“善”、“美”的科学、宗教与艺术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三个面,并认为:“当人们站在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
对此观点,戴吾三教授认为,在这个比喻中,顺理成章的推论不难想见,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真、善、美将愈发接近,并在最高点达到理想的统一。由此可见,我们以往之所以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距甚远,将自然、科学与美相分离,只是因为我们所站的位置高度不够。“这一比喻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认识的统一性。”戴吾三教授强调。
戴吾三教授进一步指出,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在科学界,以及在人文社会科学界,也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提出要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而且是更为主动,更加有意识地将这种结合扩展到个人研究范围之外的更广泛的领域。
戴吾三教授认为,未来的文化,将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文化,是不同文化不断交融的文化;未来的学术大师,将产生于科学与人文、不同文化交叉融合的领域。
戴吾三教授的讲座赢得了在座同学的阵阵掌声。报告会的主持人、学工部长邱子辉说:“听了戴吾三教授的讲座,我真的受益匪浅。我们的国家要发展,需要那些创新型人才,需要那些既脚踏实地,又愿仰望星空的人。”
此次讲座是天府科普大讲堂系列讲座之一。戴吾三,1971年参加工作,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1996年到清华大学工作。1998-1999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曾多年任清华大学科技史与文献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中国科技史、科技与文化、科学与艺术。2007年10月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现为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教授。主要讲授《自然辩证法》、《技术与产业史》、《科学与艺术》等课程。2010年入选深圳大学城“名家名师”。并多次在CCTV科教频道作为嘉宾讲述。
报告场景
戴吾三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