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栏目名称

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27日          作者:         编辑:管理员         审核:         点击:[]

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记者:近期,中国科学院向社会发布《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这一重要议题,请问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路甬祥: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导力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需要先进文化和制度机制作支撑和规范。

  中国科学院十分重视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端正科学理念,恪守科学伦理和道德准则,形成了“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优良院风。

  在科技界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应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们发布《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就是为了在科技界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强调科学的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中国科学院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记者:《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发布对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能起到什么作用?

  路甬祥:《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关于科学的价值。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在我们这个和平发展的国家,以创新为民为宗旨,以科教兴国为己任,是中国科技界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院全体同仁科技价值观的重要核心与共识。

  关于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创新的尊重,科学精神体现为严谨缜密的方法,体现为一种普遍性原则。

  关于科学的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保障知识可靠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信任与质疑源于科学的积累性和进步性,相互尊重是科学共同体和谐发展的基础,而公开性一直为科学共同体所强调和践行。

  关于科学的社会责任。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必须具有更加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自觉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珍惜与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为构建和发展适应时代特征的科学伦理做出贡献。

  这些内容都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学术生态建设是科技界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有力保证。和谐学术生态建设,需要科学的观念、正确的引导、严格的制度及社会的监督。教育引导的作用在于启发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思想觉悟和情操,激励大家自觉地发扬科技界的优良传统和学风,端正科学理念;制度的作用则在于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要求科技工作者严格遵守、相互约束,并依此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认真严肃的查处。

  记者:在加强学术环境建设、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中科院有些什么具体措施呢?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中国科学院加强科研行为规范的具体意见和措施。

  我们以“唯实求真、自觉自律、违规必究、公开公正”为原则,建立和维护科研行为规范,要求全院科技人员遵守公民道德准则,遵守诚实原则,遵守公开原则,遵守公正原则,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声明与回避原则。在学术讨论中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研究团队负责人在团队内营造团结合作的学术环境,有效发挥研究团队所有成员的专长和潜质,保证研究工作按科研行为规范进行;各研究单元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倡提携后学。我们还对科学不端行为的认定和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此,中科院设立了科研道德委员会及院属机构科研道德工作机构。

  我们对科研行为的道德准则、行为人的自律责任、科学不端行为处理等方面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是对已有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对和谐学术生态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们在倡导创新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重视科学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规范科技创新行为。这是中国科学院发挥在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的具体体现,将对我国科技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推动创新友好的学术环境建设,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记者:您刚才谈到“在科技界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应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请问构建和谐学术生态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路甬祥:科学及以其为基础的技术,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发掘了人类的理性力量,带来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变革,形成了科学世界观,创造了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与科学伦理等丰富的先进文化,不断升华人类的精神境界。

  关于科学的讨论一向是科技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自20世纪以来,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并持续升温。它源于对科学自身及科学与自然和社会系统相互关系的进一步思考,也是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反映。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并挑战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社会伦理。人们往往从科学的物质成就上去理解科学,而忽视了科学的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

  近年来,在科技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学精神淡漠、行为失范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令人遗憾的现象。我们认为,营造和谐的学术生态,需要制度规范,更需要端正科学理念。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端正科学理念、明确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学术生态的根本问题。

  记者:这样来看,和谐学术生态的建设,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路甬祥: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思想基础。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及其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对科学道德和科学伦理提出新的挑战,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科学道德和伦理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科技界确实也存在着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科技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等等问题,甚至在极少数人中出现了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等严重违背科学道德的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队伍的声誉和创新能力建设,也对我国进一步加强科学诚信建设、规范创新行为、开展科学伦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存在和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涉及科学家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作风问题,还有单位和科学群体和组织评价科研成果的准则和方法问题,但从根本上看,都关系到科学价值观,是其从思想根源上背离了科学的本来目标和价值。

  记者:有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个思想基础,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的意思是在体制上还需要什么条件?

  路甬祥: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环境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谐学术生态建设需要有一个好的科技体制机制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引入了竞争机制,给科技创新带来了动力和活力。但是,对于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机制,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活动和成果尚缺乏经验,从而造成了滋生浮夸的空间,甚至发生了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遏制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以及科技资源配置体制,加快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营造和谐学术生态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记者:当前科技界出现的一些不端行为,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您认为在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路甬祥:严格自律和社会监督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关键。和谐学术生态,重在建设,需要对科研活动和行为做出必要的规范,也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严格自律。道德准则也好,行为规范也好,制度保障也好,最终主要都体现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律行为、身体力行上。中国科学院大力倡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等文件中做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增强科技人员的自律意识,进一步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使和谐学术生态建设成为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但仅仅依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社会监督和科研机构内部的制度建设。近年来,我国一些科学组织和科学研究机构已经出台了一些针对科学工作者行为的规范性文件。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缺乏具体有力的监督、约束和惩戒机制,对科学不端行为的社会监督与控制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我们必须努力建立教育、倡导、约束、监督、惩戒相统一的机制,鼓励与规范科技人员的科学诚信,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形成政府宏观引导、科技界严格自律、社会关注与监督的科学道德建设格局。

  需要再一次强调的是,建设和谐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共同努力,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价值观,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谢谢!您所谈的建设和谐学术生态问题,不仅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十分重要,而且对我国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条:要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下一条:衣俊卿:“十二五”——中国模式走向成熟的机遇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