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发出的《关于2011年5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中,指出个别剧目因在表现抗战和对敌斗争等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
其实,针对将革命历史题材剧、政治事件娱乐化的倾向,早就有学者站出来批评呼吁,要正视这股低俗、庸俗和媚俗之风。环顾屏幕,抽取精神底蕴和思想深度凸显娱乐,抛弃剧情的精致优美和节制,展示粗鄙和欲望,放弃伦理底线和羞耻心,大胆“出位”和追逐离奇的噱头,成为时下某些影视剧中的时尚配方,这种恶俗之风已侵蚀到近期的革命剧制作。此外,一些现代感十足的“80后”、“90后”艺人饰演革命伟人或者其家人,让不少观众感觉时尚感太强,缺乏对革命和历史应有的尊重和严肃的态度。一些红色谍战剧,多是三角恋、四角恋,已突破革命剧的底线。这些产品严重背离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缺乏历史意识、文学深度和思想力量,有的只是娱乐和无厘头的搞笑,而被称为“三无”(无文笔、无思想、无境界)产品。“三无”与“三俗”之风盛行,使不少作品以展示人性的粗鄙、琐屑,血腥的恐怖、怪异,床笫的狂欢为刺激大众的“卖点”,而对张扬人性的光辉、弘扬思想的力量和凸显灵魂的高尚缺乏艺术的韧劲。
大浪淘沙,只有具有文学力量和思想力量的文化产品,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主旋律”与市场并非水火不容,那些靠浅薄的无厘头的戏说、噱头制造“卖点”的产品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以苏联卫国战争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屡出经典,就从文学史角度启发我们,革命剧完全可以产生具有典范价值的精品力作。
革命剧创作的过分娱乐化,带来了审美趣味的退化和文化理想的弱化,拿“信仰”开涮影响了革命历史题材的深度创作,还使整个时代的精神追求肤浅化,这种向大众文化“献媚”和“靠拢”的蔓延趋势,只能说明我们民族当前患上了“精神钙质缺乏症”。而一个精神软化瘫痪的民族,不仅是缺少血性英雄的民族,还是一个身心分裂的缺乏创造力的没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