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从总体上了解社会语言学的面貌,掌握学科兴起的内因和外因,进而认识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语言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最终把握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教学要点:
1. 社会语言学的定义
2.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特点
3. 社会语言学的分类
4. 社会语言学产生的背景
5.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课题
6.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难)点:有关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的各种解释;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外部原因;社会语言学的实践价值
第二章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3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语言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社会的变化促进了语言的变化,理解言语行为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人行为,会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果不注重交际问题和交际态度,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
教学要点:
1. 语言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2. 社会的发展变化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变化
3. 言语行为受社会因素制约
4. 交际问题和交际态度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言语行为受社会因素制约;交际问题和交际态度导致的社会问题
第三章 语言和社会集团(6学时)
教学要求: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地域因素、社会因素(性别、年龄、行业、阶层、阶级等)已经民族、种族对语言的影响,还要从功能角度了解语言的功能变体,学会选择恰当的语域,实现交际的目的。
教学要点:
1.语言变体的定义
2.语言的地域变体——地域方言
3.语言的社会变体——社会方言
4.语言和民族、种族
5.语言的功能变体——语域和语体
教学重(难)点: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语言年龄差异的表现形式;社会集团与语言社团的关系;语域的选择
第四章 语言的接触和相互影响(8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语言接触的含义、接触发生的条件,理解和掌握语言接触所导致的影响;语言使用上的变异——双语和多语现象,以及双语或多语现象引起的语码选择、语码混合;语言结构上的变异——语言干扰,以及语言的深度接触引起的混合和融合等。
教学要点:
1. 语言接触的原因
2. 语言接触发生的条件
3. 双语和多语现象
4. 语言干扰
5. 语言的混合和融合
6. 语言的扩散
7. 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
8. 借词
教学重(难)点:双语现象与双语制;语码的选择与混用;语言的混合和融合
第五章语体、语境和语域 (6学时)
教学目的: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
教学要求:初步掌握言语行为理论与话语分析理论,理解不同概念,了解语言与语境的关系。
教学要点:
1. 谈话对象对语体的影响
2. 适应理论
3. 语境、语体和阶层
4. 非西方社会中的语体
5. 语域
教学重(难)点:语境、语体和阶层;言语行为理论与话语分析理论
第六章 言语功能、礼貌和跨文化交际 (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礼貌策略,礼貌惯用语,会话策略,会话风格,交际事例。
教学要求:掌握不同文化的语言礼貌。
教学要点:
1. 言语的功能 2. 礼貌和称谓形式
3. 不同文化的语言礼貌
教学重(难)点:言语的功能;会话策略
第七章语言、认知和文化 (4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语言与认知和文化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教学要点:
1. 语言和感知
2. Whorf
3. 语言类别和文化
4. 语篇模式和文化
5. 语言、社会阶层和认知
教学重(难)点:语言、社会阶层和认知;语言与认知和文化的关系
第八章态度和应用 (3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语言态度和语言的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语言的使用。
教学要点:
1. 语言态度 2. 社会语言学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社会语言学和教育;社会语言学和教学的关系
第九章总结 (2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动态,介绍一些相关研究选题。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语言的普遍规律。
教学要点
1. 社会语言能力
2. 社会语言分析的范畴
3. 社会语言的普遍规律
教学重(难)点:社会语言学热点问题;社会语言的普遍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