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讨论时,首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概念,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对中国政党制度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世界政党制度具有多样性,那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旧政党制度相比有何优势?为何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
利益代表维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建立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上
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的性质,是由该制度下起领导作用的政党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主要政党的阶级基础越是广泛、深厚,政党制度的稳定性就越强,表达和整合不同社会利益、组织公民有效参与政治的作用发挥也就越充分。正是在阶级性这个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别。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拥有日益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同时,还在不断地将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纳入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而西方政党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博弈与斗争的工具,只代表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
西方多党制的社会基础不断收窄、变浅。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西方主要政党的社会基础呈现出明显削弱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党员数量持续减少。第二,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不断萎缩。第三,选民的政党认同和政党忠诚下降。这些政党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吸引一些中间阶层加入党员队伍,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但是中间阶层成员的政治倾向多元且善变。同时,其政治定位的模糊性,使一些原本坚定的支持者退出政党政治而转向利益集团或其他政治渠道。再加上许多政党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导致了政党与选民的进一步疏离。总体来看,西方政党的中间化策略没有达到扩大政党社会基础的目的。
功能维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下各政党之间的关系不同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西方多党制下都存在着多个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政党。但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显著差异,作为政党制度基础的政治共识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由它所决定的政党之间关系的内容和性质自然也大相径庭。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与8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非竞争性的,是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保证了民主党派承担起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职能,充分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又避免了西方多党制下政党轮流执政和相互对立造成的恶性竞争和社会分裂,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开展广泛的政治合作,共同营造了一个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西方多党制下多党之间是轮流执政和博弈制衡关系。在西方的竞争性多党制下,2个或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胜选的政党或政党集团上台执政,落败的政党或政党集团则在野制衡,政党之间的关系包含着合作和对抗两个方面。政党之间的共识与合作构成了西方多党制下政党关系的一面。多党制下达成政治共识的难度较大,但在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分层相对稳定的阶段时,政党制度和整个政治制度的运转总体而言比较顺畅。政党之间的分歧与对抗是西方多党制下政党关系的另一面,而且这一面是西方政党关系的主流。政党之间相互攻讦、相互掣肘的结果是削弱了政府的稳定性,降低了执政效率,激化了社会矛盾。
效果维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发挥政治功能的效果有所不同
政党在政治体制内发挥的重要政治功能,是表达、整合各种社会利益和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首先,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特别是政治协商功能的发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反映全社会意愿、寻求“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范围的共识。这样一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形成了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其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集中领导功能的发挥能够极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效地避免了西方多党制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保证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符合国情和国家治理的需要,能够促进决策施策的科学性、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中国能在脱贫攻坚和抗击新冠疫情中取得世所公认的成就,就是这一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西方多党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西方多党制的基本制度框架确立已久,发展得比较成熟,表现为政党制度的制度化程度比较高,政党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厘定清晰,政党与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联系。当然,西方多党制的功能发挥是有条件的,也会经历变化乃至反转。近年来,西方国家的经济举步维艰,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的分裂程度大大加深,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媒体政治盛行又为新党、小党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便捷的手段,使西方多党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概而言之,与西方多党制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几个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越性:一是在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上,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的弊端;二是在党际关系上,能够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恶性竞争的弊端;三是在功能上,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利益争端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实践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体现广泛民主,既保持一致性又体现多样性,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世界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作者:白雪扬;单位:北京中恒党建智库机关党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