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建设是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文化建设要符合当今青年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体现青年价值观的诉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青年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兼收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与创新。
一、青年文化及其特性
青年文化具有前瞻性,是青年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既传承传统社会文化,又开创新的社会文化的未来。青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欲和敢于变革的创新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冲击着青年的开放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发展意识、成长意识,使青年文化具有了动态、时代、开放、创造等新的特征。
1.青年文化与知识要素
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中国青年文化既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元素,也受现代国际社会和我国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影响。
(1)青年文化内涵。青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文化的共性,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又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建构至少有三类思想文化资源:一是包含孔学、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西方现代化为主导的世界现代化和全球文化资源;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20世纪特别是1949年以来对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这三类思想文化资源大体上代表了古与今、中与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遗留与未来的可能性发展空间,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建构所不可或缺的多元复合思想文化资源”。
(2)青年文化的外延。文化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既构成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又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体现。共青团倡导的青年文化作为青年群体中存在的、具有先进青年特性的社会文化,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时代精神和青年特点的价值和认知体系,是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青年文化包括了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青年文化是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传播主流价值观,唱响社会主旋律。青年文化包括了由青年或青年需求推动现代物质财富文化创造,为青年广泛接受,被青年广泛喜爱,并能辐射社会,带动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发展的物质形态的财富;包括了现代社会创新的精神文化,具有较强的预见未来发展的创新内容,敢于为人所未为,试人所未试,经常走在时代的前列,青年用自己的探索,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开辟道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反哺”内容。青年文化包括现代流行的社会色彩内容,其中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的部分就会成为习俗,进一步发展成为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的一部分。
(3)青年文化的一般特性。从文化的形成角度分析,青年文化更多地受社会发展、现代文明、青年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其他群体文化相比较,青年文化的一般特性主要有:
——动态性。从文化递进上看,青年是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是生命中的旺盛期,这一阶段的青年追逐时尚、爱挑剔、善模仿,体现在青年群体的文化现象与青年的动态成长过程相一致,具有节奏明快、个性鲜明、外在丰富、变化迅速、不稳定的一面,呈现出动态性。
——开放性。青年思维活跃、敏感和创新精神使得青年文化超越时空距离,显现出对各种文化的包容。青年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有很大的可塑性、多样性,往往被视为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萌芽,在为社会文化注入新的发展活力的同时,不断受时空环境影响,呈现出开放性。
——时代性。青年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起着驱动的作用。青年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成长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青年文化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深刻地反映时代变化的潮流。先进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奏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呈现出时代性。
——创新性。青年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开风气之先。青年最少保守思想,乐于接受新事物。青年文化总是不断地提出新的表达方式,总是倡导新的文化理念,总是推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呈现出创新性。
2.知识要素对青年文化的影响
青年文化是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当今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要素是科学技术、管理和信息要素,这些知识型要素是创造一定时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因素。这些知识型要素对青年文化的发展、创新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科学要素对青年文化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影响和丰富了青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
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生产成果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生活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确立,物质和精神财富不断丰富。居民总体的生活质量分别由温饱和贫困阶段跃升到富裕和小康阶段,人们有更多的钱去安排高档次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在高档次的物质消费中,住宅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消费最大,一般占到个人收入的20%左右,成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源泉。而在高档次的知识文化消费中,旅游文化、IT文化、影视文化等消费占到15%以上,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包括青年在内的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青年最少保守思想,接受新事物最强,既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消费主力,又是青年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突击队。乐于、善于利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创造出新的青年文化,形成了超过任何时期空前繁荣的青年文化,出现了时尚文化、偶像文化、新兴文化、行为文化等。而无论青年文化的表现形式如何多彩,这种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青年文化,都无不打上了时代的印迹。可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影响青年文化消费的同时,更多地还影响了青年文化的存在内容、存在形式等,提升了青年文化的科技化。
(2)信息要素对青年文化的影响。信息要素是典型的轻质性、非耗散性要素。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信息的传播和生成速度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和通信设施的发展快速地推动了显性文化的编码,如无纸化办公、电子文档上报材料、网上信息、网上帖子等,将以前文字的内容数字化,人们可以在花费很少的情况下延长传播距离,扩大传播范围。随着文化的可编码成分快速增加,一系列认证体系的产生,将经验类文化转化为编码,很多隐性文化显性化,这就使当今社会具有了“信息化社会”的显著特征。青年是时代的宠儿,始终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是新生事物强有力的推动者、先行者和主力军。我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6月,我国网民有2.53亿人,其中35岁以下网民达82%。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文明进步、社会开放,加强了信息要素对青年文化的影响作用。
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化使信息要素作为新产业的主要要素,产业信息化用信息要素改造传统产业,信息化带动产业融合,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和出版等文化部门与信息产业的边界越来越融合,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出现,一改模拟技术对产业设备的严格区分,使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殊途同归,实现了语言与数据的融合,使通信、计算机、网络与广播、电视、新闻、娱乐、教育等文化更加密不可分,提升了文化的外延,丰富了青年文化的内涵。信息要素对青年及青年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信息作为青年文化的构成要素,在冲击传统文化的同时,使青年文化的内容、形式产生了质的飞跃,提升了青年文化的轻型化。
(3)管理要素对青年文化的影响。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在六大生产要素中相对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而言,更多地具有非耗散和无限增值性的特征。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产出过程,都是对各种要素进行综合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要素配置比例、配置次序、配置手段、配置方式,都是“管理”要素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管理要素的非耗散性特征,使一个好的管理方案可以重复使用,在零投入的情况下,产生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正如C.诺思所说,现代社会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已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和市场化。
另一方面,管理与文化是同质的,大文化包括了管理,大管理又包括了文化内容。如在全国开展的“青年文明号”活动,不同级别的“青年文明号”都要设定自己的目标,并围绕目标制订一系列的措施,实施措施并评估绩效,并设定了创建制度、考核制度、退出制度,这些文化建设都离不开管理。而创建“青年文明号”是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 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文化的内容,又是管理的内容等等,充分体现了管理要素对青年文化的影响。管理作为新时期青年文化的一个载体,从管理思想到管理机制都是文化的体现。可见,管理既促进文化的形成,又是文化的组成要素。在这个意义上,管理要素对青年文化形成的影响,超过了其他知识型要素,提升了青年文化的理性化。
3.青年文化的现代知识特性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青年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创造青年文化的源泉越来越多样,青年文化创造也越来越活跃,青年文化也更加彰显出了时代感,具有轻质性、非耗散性、无限增值性、可叠加性等特征。
(1)青年文化的轻质性。文化一般是无型的,存在于人脑中或存在于载体中。载体中知识的质量是载体的重量,知识的轻质性使它具有很好的传播性,能加速文化要素的流动,文化本身没有重量,也不可触摸。载体中文化的质量是载体的重量,作为知识载体,一般其重量都很轻并且不独占空间,在空间中的存在形式,不是决定于文化本身,而决定于其依附的载体。构成文化的元素,可能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于空间;可能是附加在机器、设备中,与机器设备实物同存于空间;可能是在人的头脑中等。无论是哪种形式存在,它都依附于其它载体上,载体在空间的物理存在形式,也是这些文化元素存在的形式。如在追星文化中有一个共同现象,就是偶像对青年的成长,对他们的价值、认知和行为方式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对偶像的认同和崇拜,是青年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青年头脑中的文化。
(2)青年文化的非耗散性。青年文化要素与实物资本要素相比,具有非耗散性。这是由于青年文化要素一般没有确定的实物形态,没有重量、体积,多次使用也不会影响其实物形态的变化。从经济学的角度,这种非耗散性表现为它的正外部性。如果不考虑由于多次使用导致市场需求变化,引发其价值变化,可以说这些青年文化要素是非耗散性的,可以被广泛地用于青年活动和青年工作。例如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传播、集成等,青年文化是可以被广泛、多次使用的,而多次使用后其价值并没有受到影响,具有非耗散性。正因为如此,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无偿地援助和支持,从来就是被认为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在全球流动,推动全球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3)青年文化的无限增值性。先进的青年文化推广、传播、集成,使青年文化要素的使用价值增值。这些先进文化要素的无限增值性,来源于经济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对文化建设的贡献逐渐提高,这种贡献提高源于对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结构、文化增长方式的变化,导致文化要素价值的提升。物质要素使用的人越多,价值越低。先进文化使用的人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其价值越高。这种价值增值主要是由于青年文化要素作用在青年活动中,具有非耗散性,反复使用也不会影响其价值,多次使用就能实现价值提升。如有价值的青年工作理念、手段和方法,能方便存在于人脑中或存在于其他载体中,是可以广泛传播或集成推广的,能产生更大无限的价值增值。
(4)青年文化的可叠加性。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要素对青年生产生活的作用递增,文化要素在区域空间的存在密度增大,存在形式也呈多样化。如网络技术的出现,人们通过网络收集到大量的文化要素;文化转化、文化更新的速度加快;文化产品的小型化、多样化、家庭化,使人们能随时接触到大量的文化要素等,这些都使文化要素在“虚拟世界”的密度增加,增强了青年文化的可叠加性,使大量存在的文化要素成了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如由共青团贵州省委组织发起的“春晖行动”,就是多种文化的叠加,将“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文化,“亲缘、地缘、业缘”的多缘文化,“饮水思源、反哺故土、回报社会”的美德文化,“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的和谐文化叠加,整合出支援农村经济建设的文化价值链,激发了社会活力,动员组织广大离乡在外的游子关注、参与家乡的扶贫开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文化的价值增值。
二、青年文化工作继承与创新机理
1.青年文化工作的继承
(1)青年文化的继承。青年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产物。一定社会的历史,是一定区域内人和自然随时间流的印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现在人们对历史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可上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历史文化得以继承的基础是这种文化的客观性,即这种文化反映了当时物质和精神的客观存在,预示和顺应了历史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与大多数宗教相比,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从哲学、理学、自然科学等角度来揭示和描述物质和精神的客观存在的。这种揭示的本身是不断完善、不断再现客观本质的过程,这种完善也就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去伪存真、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不断发展的角度看就是继承。人们的文化水准越高,即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越强,这种继承越迅速;科学越发达,即认识工具越先进,这种继承越彻底。
另一方面,这种继承还受制于物质和精神文化本身的动态性。因为,任何传统文化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要求人们不断对已经揭示的相对正确的文化真理进行再认识。因此,由于认识主体的有限性、认识工具的局限性和认识客体的动态性,也就决定了文化继承的永恒性。而相对于其他文化而言,青年文化的动态性更为强烈,这就决定了青年文化的继承更为永恒。
(2)青年文化工作的继承。青年文化工作是比青年文化更为具体的概念,包括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包括了青年文化工作者本身,以及选用的青年文化工作工具和青年文化工作的对象等。青年文化工作的继承至少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继承:一是青年文化工作者的继承。它是对前人即老一辈青年工作者的先进思想、先进作风、先进方法的继承,这一继承过程包括了学习老一辈青年工作者的各种论著、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纪律作风等,吸纳有利于更好地创新青年文化的历史资源。二是青年文化工作工具的继承。它是对前人即老一辈青年工作者发现发明的青年文化工作途径、方法、手段的学习继承,包括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的学习,对这些文化工作工具的进一步规范化、条理化、程序化等。三是青年文化工作对象的继承。这一继承不同于上述两种继承。对于青年这个规定年龄段的人类群体而言,随着时间的流逝,青年文化工作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外,还受不同时期青年所处的环境的影响。环境对青年的影响不是简单地决定于物理距离空间的大小,而是决定于时空距离空间的大小。
随着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环境对青年影响的时空距离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着不同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下的青年;人类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文化财富,跨越了不同社会制度,影响着不同国家的青年。同时,随着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极大丰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时空距离越来越小,环境对人影响的半径越来越大,青年文化工作对象的变化也越来越剧烈。这种剧烈的变化包括对象的差异性、对象的流动性、对象的动态性、对象的多样性等。
2.青年文化工作的创新
(1)青年文化的创新。青年文化创新是青年文化不断发展的一种形式,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逼近绝对真理的阶段集合形式。这一阶段形式,包括了认识深化的阶段延续,即提出一个与前人对某一青年文化认识较新的假说,并进行深入认识的结果——这是对某一青年文化认识的渐进式创新形式;包括了沿着同一方向在更高层次上对同一青年文化的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是对某一青年文化认识的阶跃式创新形式;也包括了沿着不同方向上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这是对某一青年文化认识的发散式创新形式;还包括了完全摒弃了前人已揭示的青年文化认识的方向,超越已有认识的轨迹,进行反判式的认识——这是对某一青年文化认识的反判式创新形式。
不同的创新形式来源于创新体系的影响,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和开放的非线性系统,包括创新客体、创新工具、创新主体等系统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系统内部青年文化创新要素之间的作用是复杂非线性的,这种作用除了青年文化客体要素在量、结构、比例方面的不同产生非线性影响外,还受系统外环境的影响。系统要素与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了青年文化创新体系,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交换。当环境变化时,环境与系统之间会发生文化要素传递,这种传递成为青年文化创新的动力源,不断推动着青年文化的创新。青年文化的创新包括了青年文化要素、环境要素、创新工具,以及创新主体思维的创新,包括了青年文化不同要素间结构、比例的变化产生的新的青年文化,包括了青年文化的不同内容、不同种类、不同的表现形式等。
(2)青年文化工作的创新。青年文化工作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青年文化工作创新的关键是要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青年文化创新体系,使青年文化工作内容(要素)、工作思路(主体)、工作机制(工具),工作范围(环境)等,适应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新形势的变化,形成渐进式、阶跃式、突破式创新的段性集合成果。
——工作内容的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就是在原青年文化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物质和精神财富要素的不同组合,结构比例的不同变化,创新出更多、更新、更适合青年特点、适应环境变化的青年文化工作。如在青年创新精神培养上,更符合现代化、信息化对青年的成才要求;在青年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加符合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坚决冲破阻碍青年文化工作的思想禁锢,创造出更多的青年文化工作内容。
——工作思路的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是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工作主体按照社会所需,青年所求,党政所急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认识路径,应用不同的认识工具,使青年文化工作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如在青年思想教育上,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
——工作机制的创新。工作机制创新主要是建立在科学进步、认识手段、认识工具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社会变革导致的一些根本性变化,如资源配置方式从政府转向市场后,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我们对原有的青年文化工作机制进行分析,改变传统、单一的工作方式,运用科技、经济手段开展青年文化工作等。
——工作范围的创新。工作范围的创新主要源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如互联网络的出现,使青年文化辐射面扩大;市场经济的确立,使物质的基础性作用和精神文化的结合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使得青年文化工作拓宽了工作领域,延伸了工作手臂,扩大了工作阵地,壮大了工作对象。在扩大青年文化工作内涵的同时,扩大了青年文化工作的外延,工作触角延伸到青年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
3.继承与创新的互动
(1)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和创新是对立的统一,是辩证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青年文化工作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阶段集合。也就是说,创新是在一定的历史进程中完成的。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洛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说:“一切创新也都是继承的创新”。渐进式是如此,提高式是如此,就连发散式、反判式创新也是对原来的认识的发散、反判,这些都是在认识阶段上的延续,这个延续就是继承。
继承与创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角度的进程描述,对立与统一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相对形式。正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注重劳动力、资本和原材料的投入,而对知识、技术等文化要素的投入往往被看成是外在要素,这种内和外是对立统一一样。在20世纪50年代,当外在要素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索络通过数理逻辑论证,证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揭示了文化要素作为经济增长内生要素的特征而提出了新增长理论后,原来被认为是外在要素的知识、技术和文化要素,被确立为内生要素,这一创新使对立的内外要素,实现了从外向内的统一。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现实性的多元青年思想的文化元素,实质上是传统青年文化元素在今天的现实“活化”。这种“活化”就是继承与创新,就是将青年文化的当代性元素放进不断延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2)继承与创新的四种形式。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任何创新结果,都只能是人类的认识更加接近客观实际的阶段过程结果。从过程上,看任何创新都是一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新的认识。过程是对过去认识的延续,即“继承”;相对于过去认识的“深化”,即是“创新”,创新是分阶段连续的。阶段是过程的推移,时间的延续,认识的深化。继承与创新同样包括了渐进、阶跃、发散和反判等形式。
——渐进式继承与创新。渐进式的创新是某一过程的分阶段的小结,是人们对某一事物过程特征集中体现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继承的集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越来越逼近绝对真理点,但不能穷尽,否则就是谬误。
——阶跃式继承与创新。阶跃式突破创新,是人们对某一客观存在在认识上的飞跃,是在继承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沿着同一问题的认识角度,在时间延续、方向不变的基础上的继承。由于创新的强度突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就出现了阶跃(断点),实际上这种阶跃就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突破性认识。
——发散式继承与创新。当继承与创新强度与方向都发生变化时,继承与创新的轨迹就会出现折点,这时继承与创新的形式就是发散式创新。这说明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角度随时会变化,且创新强度的大小也是随时在变。
——反判式继承与创新。当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与原来认识的方向相反,即继承与创新的方向与原方向完全相反,结果与原认识完全对立,创新强度也产生了突破,这时继承与创新的形式就成为反判式创新。
(3)继承与创新的互动机理。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主观认识能力;二是一定条件下,人们借用的认识工具;三是被认识的客观存在本身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因此,对任何青年文化的任何正确的认识,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任何对青年文化工作的阶段性新的认识,既包含了对青年文化工作的继承,又包含了对青年文化工作的创新,继承与创新在这一时刻,同存于同一历史阶段,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的升华和提高。也就是说,继承与创新本身内含了互动的动力源。另一方面,就继承概念的本身而言,它又有别于创新,继承是历史认识的原样延续,而创新是历史认识的阶跃,历史认识连接了继承与创新的互动。青年文化工作继承与创新的互动机理,包括了要素之间互动、系统与环境互动、主客与客体互动等。
——要素之间的互动机理。任何文化都是由知识要素集成的,知识要素包括了科学技术、管理和信息要素。先进的科学技术要素、反映时代特征的管理要素和现代信息要素,是构成青年文化的主体要素。青年文化工作要素则是在青年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加上资本、人力、自然资源等要素而形成的,这些要素之间量的大小、结构形式、比例规模等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青年文化。如青年网络文化,更多的是由信息要素、技术要素所构成;而青年博览文化,除技术、信息和管理等要素外,还包括了场馆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另一方面,当某种要素的量不足时,我们可以选择另外的要素进行替代。如青年文化场馆建设的土地要素资源不足时,我们可以通过加大科技要素的投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来实现青年博览场馆文化的功能。青年文化工作要素量、结构、比例的不同,构成了不同表现形式的青年文化工作形式。这些青年文化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是由青年文化要素自身的互动导致的。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不是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
——系统与环境的互动机理。青年文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与任何有机体一样,系统与环境的互动是系统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换言之,青年文化系统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的互动,是青年文化体系的生命之源。一个青年文化系统如果孤立存在,没有与环境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交换,这个系统的资源要素,包括技术的、管理的、信息的、资本的、人力的、自然的等等,都会随着系统内广大青年对青年文化工作的无限需要而耗尽,使系统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这个封闭的青年系统,也最终会走向衰亡。青年文化得以继承和创新是青年文化生命力旺盛的体现,说明青年文化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有生命力的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要素能量的交换和补充,这种交换和补充就构成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主客与客体的互动机理。主体包括了全体青年工作者,客体则是青年文化工作本身。青年文化工作无穷无尽的社会需求、时代需求,给青年工作者继承与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源动力。从需求的角度看,一方面推动了青年工作主体与青年文化工作的互动;另一方面,青年文化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更为先进的认识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便利。从供给的角度看,推动了青年文化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推动了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而这一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又引发了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从而又导致了新的供给和新的需求,使互动得以延续。可以说,青年文化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是青年文化工作主客体之间互动发展的源泉。
除此之外,不同主体之间由于自身认识水平、掌握认识工具的不同,也会互相学习和借鉴。这种学习和借鉴,也会推动认识主体对青年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认识互动。同样,青年文化客体间,不同青年文化工作的表现形式,存在着交叉性、包含性、互补性的动态变化,这种变化也促进了青年文化工作继承与创新的互动。
三、青年文化与资本要素的互动实证
当今世界,人类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同样的土地上用同样的劳动时间可以获得比过去更多的产出;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这个时候文化的资本特性也更进一步得到体现,青年文化与经济资本实现了很好的互动。
1.青年文化与人力资本的互动
青年文化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形式,影响了青年人的性情、修养、学识、水平、能力等,从而影响了青年人的事业、家庭,影响了青年人对社会的贡献,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反过来,由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增强了青年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了社会物质财富的产出效率,也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青年文化。如青工大比武、青工技术协会、青年突出队等具有青年文化特色的生产教育活动,通过各级团组织的广泛发动,层层选拔,极大地调动和增强了广大团员青年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使广大青年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提升了新时期广大企业青年工人的人力资本。反过来,由于广大青工人力资本的提升,增强了广大青年工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由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有了更多的经费用于组织青年文化活动,实现了青年活动与人力资本提升的互动循环,形成了青年文化活动——人力资本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文化活动投入增长——文化活动增长的良性循环。
2.青年文化与产业资本的互动
青年文化通过大众的文化产品,包括电影、音乐、图片、书籍、青年活动等,影响着青年人,这些独特的具有青年人特征的青年文化产品,为青年人所喜爱、所接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文化产业,提升了青年文化产业资本,从而影响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产业资本。反过来,由于产业资本的提升,增强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规模效益,提高了社会物质财富的产出规模,也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青年文化。
青年是电影、音乐、体育、文艺、网络等产业文化产品的主要参与者、消费者,据统计青年占这些产品消费的90%以上,而其中的网络文化的消费对象基本上都是青年,青年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消费者。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约6412亿元,同比增长约18.4%,占GDP的比重为2.6%。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分析,2008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约7630亿元,同比增长18.7%左右,占同期GDP的2.43%。而1998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为83.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当时仅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0.7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2008年与1989年相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了90倍左右。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比2008年提高0.07个百分点。这些不断增加的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了青年文化生活,启发了青年的思维,提高了青年的素质,提升了青年的创造力。青年创造力的源源不断地提升,为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开拓新的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资本创造了条件,使青年文化与产业资本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文化产品作为消费的最终产品,文体产业作为消费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应上游产业链产业的发展。如图书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印刷业、造纸业、种植业的发展,从而产生联动乘数效应,不断扩大相关产业资本。
3.青年文化与制度资本的互动
青年文化通过大众的意识形态,包括社会制度、法律、规章等,影响着青年人。青年人天生就很少保守思想,乐于并善于不断创新,这种创新往往首先是思想的解放,意识的更替,而这些体现在对社会影响方面就是制度创新。古今中外往往任何一次大的制度更新,都是由青年人完成的,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制度创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制度资本,比起其他要素创新,对青年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推动作用要大很多。制度资本的提升,增强了制度资本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推动了社会财富的产出,也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青年文化。如“五四”青年运动,由青年发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号召广大青年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新的人民民主制度。国家制度的创新是根本制度的创新,将会带来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产生联动乘数效应。新中国的建立是以封建制度被推翻,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标志的。解放以后,不断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出大量社会主义青年文化,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广大青年的精神物质生活。在提高青年文化修养的同时,不断积累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和青年思想文化财富,为社会制度的不断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思想支持。以第二次思想解放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也是以青年为主体的一次思想文化解放,推动了新一轮的制度资本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发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青年文化的进一步不断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础,实现了青年文化与制度资本的良性互动。
结论
青年文化继承与创新是同时存在的,这种继承与创新按照渐进、阶跃、发散、反叛形式不停地进行着。青年文化工作继承与创新之间也是互动的,其互动机理包括了要素之间互动、系统与环境互动、主体与客体互动。同时,继承与创新除受青年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影响外,还受环境的影响。青年文化体系与社会文化环境同处于一个开放体系中,体系内要素间、主客体间,以及体系与环境间都处于一种不停的互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