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与时俱进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10日   作者:   编辑:qnzs   审核:   点击:

江汉关的钟声敲响,“我的武汉回来了”!经历了76个艰难日夜,挥别漫长的严冬,重新启动的武汉,迎来春的生机。“活”起来的城市,见证着曾经的艰难悲壮、顽强不屈。那是900万个“铆劲唱”“不服周”的武汉人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伸出援手、患难与共的中国人的故事,也是无数不计回报、“搭把手”的志愿者的故事。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不论是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现场,还是玉树重建家园的援助队伍里,不管是在抗击疫情的一线,还是在基层防控的社区、乡村,他们的无畏勇气、坚强意志、专业态度,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他们不仅以青春的担当再次诠释志愿精神,也让社会核心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志愿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每年的35日,是志愿者服务日,也是学雷锋纪念日。近60年来,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蔚然成风。利他奉献,一直是社会公德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这样的主流价值坐标中,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此次战“疫”中,我们看到,志愿者继承了这种奉献精神,他们不图名利,不计回报,勇敢逆行,辛勤劳作,让武汉这座封闭中的900万人的城市,维持着不可思议的运转,让各项艰难急迫的防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随着时代变化,志愿精神也在衍化发展,与时俱进。在此次战“疫”斗争中,志愿者的主体是青年,在他们看来,这种志愿行为,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无私奉献,而是双向的给予获取,他们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精神和心灵的满足,得到个人修为和精神品质的提升和成长。这种与现代社会和时代精神更为匹配的现代志愿理念,生根于现实土壤,酝酿在日常生活,正在广大青年中普及,变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

“武汉现象”是现代志愿观成熟的一个标志,青年志愿者的行动,不仅收获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而且已经突显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

当志愿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志愿服务就不再只是个人、一些人的行为,而是大规模的集体行动。此次战“疫”中的志愿行动,充分显示了志愿服务的多层次、系统性和规模化。志愿者组织的有序操作,提高了志愿者服务的针对性、安全性,动员了更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忙而不乱、规范有效。其间,共青团组织的组织协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党有号召,团有行动”,126日,《关于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的工作指引》发布,在团中央的动员下,青年志愿者纷纷加入这场防疫攻坚战中。据相关统计,截至35日,各省(区、市)团委共预招募志愿者170.4万人,上岗志愿者137.1万人。在各地团组织的指导下,志愿者结合本地防疫工作的实际需要,提供各项高效、细致、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

与此同时,志愿服务也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专业化、科技化。此次大规模的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不只是简单地“伸出手”,而是“术业有专攻”。在缺少消毒能力的社区,蓝天救援青年突击队开展科学专业的消杀工作;针对疫情暴发后的恐慌,具备心理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开通咨询热线;为解决医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学霸”们成为医务人员子女的贴心老师……精准的专业服务,让志愿者的效用最大化发挥,既让被援助者“如愿以偿”,也让志愿者更有成就感。QQ群、微信群、互联网平台上各种需求信息的即时传递、沟通,日常生活物资的“线上点单”线下配送,网络筹款筹资的迅速动员、广泛参与,线上心理疏导与援助的展开,一系列借助网络新技术开展的服务,让志愿者“使命必达”。

一个庞大的志愿服务体系就这样在战“疫”中发挥着作用。无数个志愿者的行动,不仅是志愿精神的再次实践,也让守望相助、奉献利他、同舟共济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彰显、践行。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90后、00后青年所经历的一次“大考”,所完成的一次“成人礼”,也是一个社会在灾难中的人心所向、信念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武汉“重启”的钟声里,有志愿者欣慰的笑颜。青春无悔,总要有一些记忆留给自己,留给别人。自1993年“青年志愿者”的旗帜被扛起,27年来,不管是在大灾大难中,还是在寻常日子里,志愿精神都在一个个志愿者的传承中熠熠闪光。它是奉献者的一种人生选择,也是青年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当善意与奉献相连,当朴素与崇高相伴,志愿精神也就成为平凡心灵的伟大回响。


上一条:融入施甸春光的青春力量 下一条:站得出来 顶得上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