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7:30,在博学楼A508举行了本学年度第二次沙龙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段俊霞老师主持,主要围绕着近期发生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以及“李嘉诚撤资”这两大热点事件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段老师首先简单讲解了 “屠呦呦获诺奖”此次事件的背景,又阐述了许多媒体或学者对此次事件的评价。众多观点的矛盾集中在,既然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集体合作的项目,为何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奖?这种评价机制是否公平?为什么一个国内的“三无”科学家可以拿到国外的诺贝尔奖?同时,段老师还将此次事件与当时同期发生的另一件大事“黄晓明大婚”进行对比分析,对“难道一生努力敌不过一场秀”、“不应该将黄晓明和屠呦呦扯在一起”在市场面前二者应当被平等对待”等观点进行了评析。
针对“屠呦呦”事件,在场师生讨论热烈。段老师认为应该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来改进国内体制,预防学生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念,从而达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潘老师认为这种价值观冲突背后反映的就是集体观念与个人主义的冲突。崔老师认为目前国内的普遍意识中过于强调个人主义,最重要的应该是从中调和,想办法努力调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丁龙同学还以自己创业的故事为例,提出了国内外机制的不同特点。在此,段老师提出了别敦荣教授的观点,认为造成这种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国内的官学不分的大学运行机制,行政与教学分开评价与聘任是未来的改革方向。此观点得到了在座师生的普遍赞同。
随后,段老师又介绍了“李嘉诚撤资被批不爱国”事件及评价。李嘉诚从大陆撤资是否就体现了他不爱国?那他是否算得上是“忠诚”的爱国者?这种“认为他不爱国”的观点是否是一种“道德绑架”?众多思想的交锋成为了在场师生讨论的焦点。崔老师还组织在场师生直接进行现场调查,统计出现场认为“李嘉诚从大陆撤资”的行为与“爱国”无关的人员占大多数,而认为“李嘉诚从大陆撤资与爱国有关”的师生也据理力争,此次座谈会最终在热烈的讨论声中结束。
参会人员:
段俊霞 | 潘建屯 | 崔发展 | 党刘栓 | 卢士敏 | 张培高 | 张莉 | 卢婷婷 |
彭雪华 | 邵琪 | 张建丰 | 陈海兵 | 李丹丹 | 王忠来 | 张宇 | 彭艺格 |
喻上婧 | 周颖 | 董泽宇 | 刘飞 | 张梦珂 | 王红 | 丁龙 | 赵凯 |
胡光宇 | 同斯琼 | 曹敬飞 | 漆力 | 郭宝文 | 杨芳芳 | 张丽红 | 曾妮 |
陈家俊 | 刘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