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潘建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二)

    发布日期:2015-12-22 作者:李丹丹    编辑:崔发展    审核:    点击:[]

    日期:20151111

    地点:博学楼A508

    时间:1940-2130

    领读:潘建屯

    记录:李丹丹

    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24-28

    此次读书会潘建屯老师为我们导读了资本家除了通过把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之上来获得利润外,还通过其他偶然因素来提高资本的利润。例如,对自然产品进行深加工,使资本的利润数目增大。以纺织业为例,加工棉纺的利润必然比加工织物的利润低。而所获得的利润就会补充到原有的资本中,并用于新一轮的投资。资本家决定投资哪个行业,主要取决于该行业所能带来的利润。“对资本家来说,资本的最有力的使用,就是在同样可靠性的条件下给他带来最大利润的使用。”至于该投资会不会推动生产劳动,会不会使他的国家的土地的年产品增加价值,资本家是从来不会想到去计算的。

    资本家之间的竞争由于这个行业丰厚的利润而变的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他们就通过贱卖的手段。虽然资本的利润减少了,但大资本家可以用自己雄厚的资本来补偿较少的利润,小资本家得不到资本的补偿,不幸的在这场竞争中被大资本家拖垮了。于是,大资本家顺势就可以将小资本家的利润积累在自己的手中。在这种恶性的竞争中,大资本家“称霸武林”,无人能与其匹敌。正是没有与其制衡的力量存在,大资本家就生产低劣、假冒的商品来降低成本,以获取暴利。看来,这样的竞争并没有像国民经济学家所论述的那样会提高工资和有利于消费公众,即使有利也是暂时的假象而已。

     

    参会人员

    潘建屯

    崔发展

    张培高

    张健丰

    卢士敏

    张宇

    李丹丹

    刘玉

    郭宝文

    陈海兵

    王忠来

    冯雯

    彭艺阁

    王红

    张梦珂

    杨芳芳

    曹静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