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总结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进一步落实各项教学任务,做好本科教学评估整改工作,根据学校、学院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关于开展2019年秋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通知》(教务字〔2019〕124号),学院于11月5日至11月15日开展了一次全面认真的检查,现将检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本次中期教学检查,组织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安排部署了本次期中检查工作。成立了期中教学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张小飞
副组长:崔发展、林莉、潘建屯
成 员:文婷婷、李凌、徐科琼、张健丰、张莉、郭玉秀、张剑
工作组由副院长潘建屯担任组长,教学办公室、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具体组织开展教学检查工作。
本次教学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精神的情况。二是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的落实情况。三是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四是教学运行秩序。五是2019年度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六是课堂教学各环节。七是考试管理情况。八是实验(实践)环节教学情况。九是开展评教情况。十是师生交流情况。十一是专项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是通过全院教职工大会、学院党总支中心组学习会、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会等途径,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思政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精神。
二是认真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是认真执行 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各门相关课程进展顺利。
四是教学运行秩序情况,组织开展了课前教学检查、领导专家随堂听课、领导干部听课,检查发现教学秩序良好。
五是根据学校制定的2019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修订了学院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各项评价工作有序推进。
六是课堂教学各环节运行良好,主讲教师的教案、PPT等教学资料齐全,教学进度基本按计划执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已经结束第一轮行课。
七是考试管理情况。《形势与政策》课程完成一轮网络考试,考试进展顺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业考试顺利进行,未出现考试事故。
八是实践教学开展顺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顺利。
九是开展评教情况。通过领导专家听课、课堂现场学生评教等方式进行了评教。
十是师生交流情况。组织召开了督导专家工作会,与会专家向学院介绍了听课情况,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组织召开了学生座谈会,与会学生对思政课和文化素质课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各课程组织召开了教学研讨会,对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进行了讨论。
十一是专题情况。实施领导包干蹲点制,狠抓优化教研室教研活动;组织老师参加了教育部首届全国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活动,1人获得特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制定实施了秋季学期开学教学准备及检查工作实施方案,查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推进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改革试点,工作经验案例被教务处采纳。
二、检查具体情况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精神的情况
一是组织召开了全院教职工大会、学院党总支中心组学习会、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会,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3.18思政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等全国和四川省高等教育相关重要文件精神。
二是教改项目建设情况,目前学院有1个重大项目,2个重点项目和3个一般项目。各个教改项目有序推进。目前共撰写教改论文7篇,2篇收到录用通知。其中,重大项目《石油行业类高校“互联网+石油精神+思政课”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已经完成了2本相关著作,正在组织出版。
三是教学大纲制定情况。各课程根据“互联网+石油精神+思政课”三位一体教育改革要求,把石油精神融入到教学大纲中。本学期,学院根据教务处要求,对2019版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做出了安排,各课程正在积极修订中。
四是开展课程思政情况。学院组织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然辩证法》3门课程思政课程,全部获得学校批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推荐申报省课程思政示范思政课程。目前各门课程在课程中心建立了网址,上传了教学大纲、部分PPT和视频等,为下一步建设做好了准备。组织相关课程负责人参加了课程思政培训两次。
五是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情况。在打造金课方面,组织思修、文化素质教研室等赴复旦大学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其在学校课堂教学卓越奖中的先进经验;组织专家重点对参加学校教学质量卓越奖的老师进行重点听课,帮助打造金课;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教育部思政课展示活动”,组织指导团队对其课堂教学、教案、选题、PPT、板书等进行反复打磨,配备指导教师全程指导,青年教师张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特等奖,李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
在治理水课方面,组织专家对去年专家听课评分较低的教师进行听课,进一步摸清这部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其教学水平;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严格教学纪律,加强课堂管理;加强教学检查与管理,对教师上课情况、课堂管理情况进行督查;把学生评教低、督导专家打分低、同行评教低的教师纳入教研室日常教研活动的主体,通过教研室活动督促和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水平。
六是各类在线课程建设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校级精品示范课程建设培育项目4项,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科学技术史》《应用文写作》。《科学技术史》课程作为学校重要课程加以建设,拟定于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学院高度重视精品示范课程建设,建立了年度汇报制度,加大经费管理与支持,为召开研讨会、录课等课程建设工作提供条件支持。加强质量管理监控,将课程建设情况作为对教研室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目前各项目组积极开展建设,已经建成了系列PPT、视频、试题库等教学文档。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的落实情况
学院认真落实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根据审核评估专家和校院两级督导专家的意见,对思政课课堂教学、思政课社会实践、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文化素质课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整改。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方面,进一步了完善集体备课、教研室活动制度,课前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做好教学准备,课中通过领导听课、专家听课加强指导和督查,课后要求教师加强学习,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实践评分标准。把思政课社会实践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课内社会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分别占1个学分。课内社会实践更多通过协同育人的形式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则联系校团委、双创中心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学生参加。完善社会实践评分标准。评分共分为思政课社会实践VR、暑期社会调查并撰写报告、实践成果展示和评优三大方面,对权重、记分标准、记分依据、认定单位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建成了完整的制度标准体系。依据国家、四川省、学校等各级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按照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六个方面,围绕保障本科教学工作各环节质量的制度标准进行梳理、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执行制度标准体系。目前,学院正在根据教学评估处下发的文件,系统推进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在文化素质课建设方面,严把入口关,教学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加强课程首开课试讲把关,继续推进选课制,进一步严格学生结业考核,组织开展了“西柚若水”沙龙3期,邀请了知名专家学者为师生作报告,提升了文化素质课程水平。
(三)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执行的是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正按照原定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正常执行。2019版的文化素质课程中管理、经济、历史、数学与自然科学等七大课组,共开设了37门课程,各课组课程于第10周顺利开课。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分调整为3学分,课时调整为48学时。2020年春季,该课程将在部分学院开课,目前已经落实了相关教学任务。
(四)教学运行情况
1.学院师资队伍结构、本学期教师任课情况
当前,我院共有专任教师47人,从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共26人(占55.3%),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有10人(占21.3%),副高级职称者16人(占34.0%),中级职称者21人(占44.7%)。总体上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本学期,学院45名专任教师承担了本科生课程,2位教师另有工作安排。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学院有1名教师龚秀勇教授受学校安排,赴西昌幼专支教,帮助其加强思政课建设,目前在西昌幼专各项工作取得有效进展。研究生教研室杨博文教授因研究生教学课程繁重,在上学期承担了大量本科教学任务后,本学期未安排任本科教学任务。
本学期,学院共承担21门全校公共课(含文化素质选修课),总学时为7120,平均授课学时为158学时,工作量比较饱满。
本学期师资队伍及教师任课情况统计表
师资队伍情况 |
教师任课情况 |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合计 |
任课教师总人数 |
门数 |
平均授课学时 |
10 |
16 |
21 |
0 |
47 |
45 |
21 |
158 |
|
|
|
|
|
|
|
|
|
2.本学期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我院8名教授在本学期承担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和文化素质选修课的课程教学任务,授课总学时976学时。16名副教授承担了5门思政课和文化素质课的教学任务,独立授课总门数10门,授课总学时2560学时。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统计表
教授开课情况 |
副教授开课情况 |
未授课名单 |
总人数 |
独立授课总门数 |
授课总学时 |
总人数 |
独立授课总门数 |
授课总学时 |
9 |
8 |
976 |
16 |
10 |
2560 |
龚秀勇、杨博文 |
3.学院领导上课听课情况
党政领导积极深入课堂进行质量监控,每年至少主讲1门本科生课程,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6人次,学院领导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相关老师积极探讨妥善可行的解决办法。学院4名领导在本学期听课达32人次,涉及各门思政课和部分文化素质课程等。
本学期中层干部深入教学一线听课和检查情况统计表
4.教学秩序检查情况
由院领导牵头、各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学院对教师教学运行秩序进行了检查。如11月13日上午,副院长潘建屯到思学楼等地检查,对教师授课、学生上课情况等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发现,总体情况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个别教师上课互动性不够,吸引力不足。(2)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听讲不够认真。(3)因教师外出交流参会等原因,有调课现象出现,调课以调整课外实践时间为主。
(五)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情况
一是修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方案》,在评价体系中,设立了课堂教学质量单项奖,包括教学创新奖、课程建设奖、辛勤耕耘奖、教学新秀奖、课程思政奖等。在学生评教环节,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现场评教等形式收集信息,同时,还协调学工系统收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信息。二是将学生评价结果包括主观评价结果反馈至教研室,由教研室反馈至每一位教师。三是根据办法规定,对考核优秀的教师推荐参与学校教学质量奖评选,对于考核不合格和后10%的教师,分别实施亮黄牌制度和教学副院长谈话制度。
(六)课堂教学各环节情况
在课前,各门课程都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任课教师教案、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拓展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目等教学资料齐全,教学准备较为充分。在课上,教师均能够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组织开展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详略得当。在课后,除《形势与政策》课程外,学院负责思政课与文化素质课的教师均按教务处相关要求布置了作业并作了认真批改,积极进行课外辅导、答疑,课后作业及延伸总体情况良好。
在教材使用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门思政课均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根据教育部要求进行,课程内容依据教育部文件,参考资料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印的《形势与政策》。文化素质课程教材选用情况良好,有马工程教材的课程选用马工程教材,其它为优秀教材。
(七)考试管理情况
本学期,学院2门课程进行了上半期的结业考试,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半学期)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半学期),经检查,试卷的命题、审批、印制无错漏,保管良好,考生无违纪现象,监考教师均能履行好监考职责,学院领导按计划进行巡考工作,目前,两门课程网上流水阅卷工作推进中。
本学期考试管理情况统计表
已考课程数 |
网上阅卷课程数 |
教考分离课程数 |
流水阅卷课程数 |
违纪作弊人数 |
领导巡考数 |
2 |
2 |
2 |
2 |
0 |
2 |
(八)实验(实践)环节教学情况
本学期,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门课程开设了课外实践学时,由主讲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形式生动、内容丰富、格式规范。本学期,这3门课程进一步修改优化 “课外学时”实践报告册,目前各项目均按计划执行,进展良好。
(九)开展评教情况
总体说来,学院教师评教总体分值较高,无评价分数特别低的情况出现。2019年春季学期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4.35,比2018秋季学期评教94.49变化不大。与全校平均分94.44相比,差距不大。评教最低分92.58,远高于全校最低分71.32。教师教学水平差距不大,评教最高分为95.88,最低分为92.58,最大评教分差为3.3分。专职教师评分高于兼职教师,在全体专职兼职教师的评教结果中,专职教师无一人连续两学期排名后10%。从数据上分析,本学期兼职教师评教成绩有所好转。学院还组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的部分教师授课情况进行了课前现场评教,评教结果将作为教师年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师生交流情况
学院组织召开了督导专家工作交流会、本科学生座谈会和课程任课教师教学研讨会,及时了解把握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11月4日,学院组织召开了督导专家工作交流会,与会专家向学院介绍了听课情况,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11月14日,学院在思学楼D507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学生座谈会,来自地科院、计科院共32名学生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素质课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学院副院长潘建屯与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对部分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学院教学办公室张剑、李薇老师和文化素质课程教研室主任郭玉秀参加了座谈会。此外,各课程还按教研室召开教学研讨会,所有任课教师包括兼职教师都参加了会议,对当前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下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提出了思路和举措。
(十一)其他专题情况
1.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情况
学院进一步规范教研室活动,狠抓教学研究工作。
一是科学安排活动时间,教研室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加科学和灵活地安排活动时间,但必须确保间周一次。
二是优化活动组织机构,在教研活动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合并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合并开展。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和社会实践教研室合并开展,文化素质教研室单独开展。
三是领导包干蹲点到室,四位院领导分别到相应教研室指导和参与教研活动。
四是把握活动重点内容,重点推进四类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教学研讨等。
本学期教研室活动情况统计表(截止11月15日)
序号 |
教研室名称 |
教研室活动次数 |
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
6 |
2 |
文化素质教研室 |
6 |
3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
7 |
4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
7 |
5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 |
5 |
6 |
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教研室 |
6 |
2.2019年秋季开学教学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第一,加强专家听课。继续聘请督导专家深入课堂听课,做到全体专职老师听课全覆盖,对教师上课情况提出整改建议,把听课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二,进一步加强教研活动,推进四类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如《形势与政策》课程克服兼职教师人数多和工作单位分散等问题,分四个备课组组织开展了集体备课。
第三,强化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学院组建了6个教学团队。分别是:以孙一平教授为负责人,以教育部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学院行业类教学科研团队为依托的“互联网+石油精神+思政课”教学改革团队、以张小飞教授为负责人,以四川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的“互联网+问题链”教学模式改革团队、以李学林教授为负责人,以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为依托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研究”团队、以潘建屯副教授为负责人,以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为依托的“一课一特色”思政课社会实践团队、以蒋朝莉教授为负责人,以“课堂派”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平台为依托的思政课课导与学协同模式研究团队、以林莉副教授为负责人,以“西柚若水文化沙龙”等为依托的文化素质课程教学改革团队。
目前,各个教学团队教学改革都稳步进行。石油精神教学团队完成了系列丛书初稿,发表教改论文3篇,其中CSSCI期刊文章1篇。问题链教学团队进展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问题链为中心的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线上视频已经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问题链为中心的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线上视频完成大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正在设计方案。教材一体化建设取得进展,对五门课程、硕士博士教材一体化建设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分析了当前教材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新的要求,对怎样处理好各门课程的重复与交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推进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举措和建议,形成了调研报告。教育信息技术在思政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习通等APP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马原)建设顺利,校级精品在线培育课程进展有力;文化素质课程举办了“西柚若水文化沙龙”3期。
第四,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化素质课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继续加强对新开课程和新任主讲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对新开课程,实施试讲制度,对主讲教师的资格、水平等方面进行评议,严把教师“入口关”,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本学期,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课、文化素质课部分申请新开课的教师教学情况进行了试讲,邀请学校督导专家对授课情况进行了指导和评估。
3.鼓励专任教师线上学习、对外学术交流、进修。
学院重视并支持专任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进修培训学习,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今年暑假,组织了两批近40名教师分别赴河南师范大学和江苏大学参加社会实践进修。9月下旬,组织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文化素质教研室教师到上海复旦大学等考察学习。组织教师利用周末理论大讲堂、网络课程中心等开展线上学习,周末理论大讲堂的组织学习情况受到中央电视台的关注,9月27日,中央电视台来学院进行了采访。
4. 继续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改革。
10月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生工作部共同组织召开了协同育人机制改革研讨会,对本学期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精心策划。目前已提出了本学期改革工作方案。根据方案,上学期开展试点的课程将面向所有学院组织开展改革,其它课程选择学院开展试点改革。
三、持续改进的措施
第一,持续推进顶层设计,健全思政课建设制度机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推动制定实施《中共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委员会、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办法》或其它相关文件,从学校顶层设计上解决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修订学校文化素质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健全文化素质课管理机制,保障文化素质课程建设质量。
第二,持续推进学院全面建设,以优秀的平台吸引人才。深入贯彻中办国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意见,继续加强学院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申报博士点,打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发展的平台。同时,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激发人才活力,提升办学质量。
第三,持续推进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提升思政课、文化素质课的各项制度文件。学院领导班子、教授委员会、教学办公室、教研室根据岗位职责,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狠抓落实,切实提升学院教师的授课水平。
第四,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三进”工作,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最新重要讲话、指示、指示精神,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重点问题研究,第一时间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深入开展教学讨论,实施教学攻关行动计划,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第五,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实效性。立足六大教学团队,从六个方面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分别是:“互联网+石油精神+思政课”教学改革、“互联网+问题链”教学模式改革、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改革、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之“一课一特色”思政课社会实践改革、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协同教学改革和文化素质课程改革。
第六,持续推进文化素质课程建设,有序落实文化素质课程教学任务。继续执行《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文化素质类课程建设委员会工作章程》,推进健全文化素质课程建设与管理机制,推动制定和实施文化素质课管理办法。严把文化素质课开课资格,及时发现、报告问题并进行整改。推进校级文化素质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