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招聘形式的增加,出现越来越多样的招聘陷阱,让人防不胜防。求职时,我们应擦亮眼睛,护好智力,看清合同。
智力陷阱:名为笔试实为侵权
遭遇人群扫描
多为创意领域中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
近年来,在一些专业技术和创意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智力陷阱”。极少数单位以招聘为名,在收集求职者资料和组织面试的过程中,要求求职者提供成果展示,并以此窃取求职者劳动成果。
专家提醒:遭遇“智力陷阱”要强调版权声明。“智力陷阱”是指以招聘为名无偿占有应聘者程序设计、广告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创意。而求职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取得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在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此外,在提交策划案时附上“版权声明”,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如涉及作者著作权的问题,将追究到底。
合同陷阱:四条内容要注意
遭遇人群扫描
多为初入职场或是学校分配的大学毕业生
1.“单方合同”——用人单位在合同中处处是“由甲方决定”“按照甲方的相关规定执行”等条款,无视乙方即劳动者应享受的权益。面对这样的合同,劳动者应当谨慎签约。
2.“备份合同”——为了逃避劳动部门的检查,个别用人单位私下准备了至少2份合同,其中一份是假合同,内容完全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签订,但实际上并未按此执行,真正执行的是另一份合同。所以,劳动者一定要将自己亲笔签订的劳动合同副本收藏好,作为以后维权的依据。
3.“幕后合同”——一些民营企业在制定劳动合同时根本不与劳动者协商,也不向劳动者讲明合同内容,甚至有些合同条款与法规相抵触。劳动者如果签订这样的合同而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向当地劳动仲裁机构申请裁定该合同为无效合同。
4.“包身合同”——很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明确提出,3年内不得跳槽到同行业的公司工作,并以扣下劳动者人事档案相要挟。需要提醒的是,非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不涉及商业秘密,是不受此类合同制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