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践报告记录了实践队响应国家号召“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落实“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学校要求,联动南充、阆中、蓬安、仪陇等地团委,开展“红色铸魂,青春逐梦”等主题活动,实践活动受到当地团委高度重视,被各团委平台报道,扩大了此次社会实践的影响力。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以红色研学为基础,结合主题宣讲、社会调研、实地考察等形式丰富研学内涵,以线上直播,线上线下同上一堂课的形式,联动省内外多所高校扩大了实践宣传红色文化的目的。
一、实践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重要养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追求。在2022年四川省颁布了《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强调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这片红色土地,是朱德、张澜、罗瑞卿等一代伟人和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故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余万英勇的南充儿女奔赴抗战前线,红四方面军曾经在这里几转几出,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
而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一些红色文化遗址和纪念物面临着被破坏或遗忘的风险。不少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护,导致其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有所减弱;同时,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其教育、旅游等潜在价值。以南充为例,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部分大学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部分县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尚有欠缺。因此,实践队为上好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 以“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切实开展了红色文化主题活动。
二、实践目的
(一)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以红色研学为依托,以特色化活动为着手点,在实践过程当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性、综合能力,锻炼大学生的沟通协商、组织协调、社会调查和视频拍摄、剪辑、文稿撰写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扩大红色文化资源宣传。以社交媒体和宣传报道的方式介绍、推荐、宣传南充周边红色文化资源,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并且以照片、视频的方式记录这次红色之旅,以学习感悟的形式记录这次的寻访之旅在有影响力平台广泛宣传。
(三)助力当地红色产业发展。实地走访各红色基地,以青年的眼光考察当地红色文化教育的普及性、先进性、引领性,形成红色文化运用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为当地红色+旅游业发展助力。
三、实践准备
(一)团队组建:实践团队以机电工程学院的不同年级12名成员以及2名指导老师组成。团队成员90%均为各班班委确保有丰富的活动背景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指导老师的全程跟队保障了活动有序开展。团队成员在开始前的筹备会议做好职责分工,细化到事、到人。
(二)对象交络:与蓬安县、仪陇县等各地共青团委接洽以保证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三)资料收集:分组收集并汇总南充市及周边各县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基地资料,分析当前的红色文化宣传模式、运用情况、保护力度等为后续主题宣讲和问卷调查做好准备。
(三)物资准备:采购好医疗资源,确保团队安全;制作调研问卷、采购直播设备、中国结以及队徽等活动道具,以确保线下活动顺利开展。
五、实践内容
(一)红色文化主题宣讲:以“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从“讲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主题宣讲”、“传红色文化——编制中国结”、“诵红色声音——齐唱《我的中国心》”几个环节,开展红色宣讲进校园、红色宣讲进社区、红色宣讲进课堂等活动。在对红色基因的阐述、红色历史的重现、红色精神的传颂中,激发人们内心的红色血脉,始终把红色文化口口传、代代承。
(二)调研考察:在红色研学途中,通过对居民、学生、工作人员的采访、问卷调查结合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展开对红色文化宣传力度、红色文化育人情况、红色文化数字化利用程度等展开调查,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等多种方式形成调查报告并积极建言献策。
(三)特色活动:
1、云游朱德故里:在仪陇县马鞍朱德故里,实践队开展了一场“云游朱德故里”特色活动,线上浏览人数过千人,点赞次数超六万。实践队走进朱德故里,依次参观了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和朱德故居。在直播游览中,朱德的革命事迹一一呈现,实践队通过直播游览、线上问答、感悟分享等方式,传承革命精神。
2、同上一堂红色教育课:实践队携手张思德纪念馆讲解员肖晓,以该纪念馆为生动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红色教育课”活动。线下,活动吸引了四十余名德乡少年参加;线上,邀请了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吉首大学等近300名高校学子,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观看,共同聆听红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
六、实践收获以及缺点反思
(一)收获:这次活动的成功得益于实践队成员们提前一个月的精心策划和准备。从确定活动的目标、形式到日程细致安排,每一个细节都被仔细考虑。正是因为这样的周到安排,活动才能顺利有序地进行并圆满结束。
在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里,尽管炎炎夏日、热浪席卷,但高温天气并没有削弱实践队对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信念,反而激发了实践激情,成员们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流下的汗水是对文化传承的呼唤,是对红色基因的尊重。尽管实践活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临时停运的高铁、遥远的路途、陌生的环境等,但这些挑战并没有阻止实践活动的开展。相反,队员们从中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培养了责任心,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段经历将深深地烙印在记忆中。
通过参与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切实深入基层社会,也拓宽了视野,锻炼了各项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队员们也能够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够对自己的价值进行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估。同时,这次经历也加强了队员们努力学习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决心和坚持。
(二)缺点反思: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并解决了众多问题,但活动也并非完美无缺。首先,队员们在沟通方面存在不足。在活动进行中,由于队员们有时未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导致开展实践工作的难度加大。其次,在面向市民的问卷调查环节中,题目的设置和准备不够周全,未能全面考虑到所有细节。由此,经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明白,充分的沟通、充足的提前准备是开展好实践活动的前提。
七、实践成果
(一)建立校地合作:与仪陇县、蓬安县、阆中市团委达成合作,探索了实践可行道路,已经发布多篇宣传红色文化的稿件,以彰显石大学子的实践风采。
(二)扩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线上直播、视频,线下宣讲等方式,让更多人知晓并了解红色文化,使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三)创新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模式:通过举办“云游朱德故里”、“同上一堂红色教育课”等活动,探索了红色文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
(四)形成科学调研报告:形成南充市,蓬安县,仪陇县,阆中市四地调研报告,因地制宜地调研了当地红色基地在宣传和保护红色资源的相关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五)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仪陇传媒中心,蓬安传媒中心、阆中传媒中心等多个外媒和校内官网发布稿件,宣传红色文化。
八、总结
此次传承红色基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红色研学,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研学中追寻革命烈士们的步伐,传承红色基因;在调查中学习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了解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程度;在活动中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加大“大、中、小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识。七天的忙碌奔波尽管汗水涔涔,但也收获颇丰。实践团队将持续关注红色文化,继续探寻红色道路,弘扬红色精神。
(文/周花艳 彭博 陈晓虹 车羽涵 图/梁虞麟 陈晓虹)
图为“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红色教育课”线下参观
图为队员参观朱德故居
图为队员教授蓬安县相如山社区居民编制中国结
图为队员们采访张思德纪念馆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