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作为时代瞭望者实践队的一员,我踏上了前往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桂香村的旅程,开展了一次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空气中不时飘散着阵阵麻香,我发现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经济作物——青花椒。与常见的水稻、油菜花形成鲜明对比,青花椒树在田间地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点缀,更是当地村民经济来源的重要支柱。
深入镇区,我注意到街道虽宽敞,但商铺稀疏,且多以中老年服饰、杂货铺及生活服务类小店为主,年轻时尚的元素鲜有出现,尤其是女装店大多紧闭,透露出小镇消费市场的某种局限性。这份宁静与空旷,或许也映射出当地经济结构的单一与待开发的潜力。
在村委会的深入了解中,我意识到桂香村青花椒产业面临的困境并非偶然。产量的增加并未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因为缺乏规模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导致了价格的下跌。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种植二荆条的经历,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
小时候家里有一年突发奇想种了一亩多的二荆条。当时我们那里的经济作物怎么都轮不到辣椒,家家户户最多是种点来自己家吃。但是,当年到了辣椒收成的时候,买辣椒拿去做豆瓣的人很多,于是辣椒卖了个好价钱。一亩抵了别人两亩还多的收成。这时是供不应求。于是第二年村里全仿效我们家种上了辣椒,妈妈还想种。我说去年是因为只有我们种才好,今年大家都种那就不值钱了。于是改种了别的。其实每年到了辣椒收成的时候,买去做豆瓣的人都很多。但今年卖辣椒的人太多了,于是辣椒大降价而且好些人卖不出去。要么烂在手里,要么贱卖。这时是供大于求。小时候不懂这个,只知道东西多了就不值钱。
现在想来,镇上,村里种植作物大抵是遵循这些规律的。就像桂香村的青花椒。之前较少人种植的时候,会因为因为镇上,周边,有一定且固定的需求而价格不错。推广开来后,因为是村,是镇,周边的需求一定,但是供货量大于了需求量,收购价自然而然降低。因为这只是一个村,村以及村周边是无法消化这么多产量的花椒的。但是让村民减少产量又不现实。谁舍得把以及长大的花椒树砍掉呢?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产量周边无法消化,但是又没有形成规模。
形成规模有什么用呢?再举个例子,爱媛这个品种的橘子刚兴起的时候,价格很贵,但是很受欢迎。于是我们村开始陆陆续续的把地里原先的果树全砍了都种上爱媛。头一两年,爱媛的价格卖的大家都合不拢嘴。但是慢慢的,大家的爱媛都种的越来越多,价格就一边比一年低,而且卖不出去。但这个时候,哪怕卖不完,爱媛的收购价也没有降到很低,还是4块钱以上。还是比别的作物卖的高。于是大家还在不断种植爱媛,尽管爱媛的价格年年都在降。过了大概两三年,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一大片种植爱媛的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了规模。于是年年都有企业来村里固定收购,大家都不愁卖,虽然相较于刚开始的收购价低了一半多,但仍比别的赚钱。而且收入也稳定下来。
当然,我也明白,要让村民减少产量并非易事,毕竟每一棵花椒树都承载着他们的辛勤与希望。但正是这样的困境,才更需要我们共同寻找出路。或许,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青花椒的品质和产量;或许,通过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宣传,提升青花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或许,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推动青花椒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总之,桂香村的青花椒产业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毕竟,每一份辛勤的付出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希望都应该被点亮。
(文/覃浩 邹沫童 图/王佳 彭湃 王建军 李俊)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村民处理花椒
图为实践队员采摘的花椒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