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村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实现了整村脱贫,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典范。作为现在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三河村的发展之路给其他贫困地区提高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7月26日,经济管理学院“彝路柚我,筑梦梁山”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的村史馆从“回望三河”、“奋进三河”和“学习三河”三个方面进行了“学村史”主题活动。
回望三河——一部村史,几多乡愁
三河村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因所处三河汇聚地而名,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显著脱贫成就的彝族聚居村落。三河族人于历史变局中,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实践队员们站在村史馆门前,映入眼帘的便是“习总书记来到我们村”九个大字,充分展现出当地村民们对习总书记的衷心感念,对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喜悦与自豪。实践队员们走入馆内,看着馆内陈列的展板与展厅里展示的过去耕种所用工具,体会到当年住房、道路、产业等看得见的贫困,与思想观念、内生动力等看不见的贫困,交织叠加,相互影响的结果。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器物,苦难的过往,无力地挣扎,汇成三河曾经的记忆。实践队员们思绪万千,深刻体会到脱贫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对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倍感珍惜。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老式器物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老式耕种工具
奋进三河——勤劳致富,奋斗兴村
三河的历史,见证了奋斗者的足印,也标注着未来接续奋斗的征程。在村史馆中,实践队员们还了解到许多致富故事与脱贫攻坚战略。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11日前往凉山探访以来,三河村便踏上了脱贫攻坚的快车道。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三河村产业发展走的是“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特色种植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脱贫致富路。实践队员们看着馆内陈列的从难避风雨的“三房”到窗明几净的新居;从缺吃少穿的极度贫困到人均收入突破万元;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如今路畅业丰、文教兴盛、医疗保障、乡风文明的三河村,一串串足迹串起登攀之路,一滴滴汗水汇成崭新画卷。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三河村脱贫攻坚工作历程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心系凉山”纪录片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三河村奋斗历程
图为三河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证书
学习三河——彝韵悠长,学无止境
村史馆内,还陈列着许多关于彝族文化的书籍,这些书籍如同一扇扇窗,引领着来访者们进入彝族文化的广阔天地。实践队员们被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纷纷不由自主地驻足,自发地从书架上取下书籍,开始细细品读。志愿者们翻动着泛黄的书页,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彝族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或围坐一圈,彼此分享书中所得,从彝族的起源传说到独特的民俗风情,再到精湛的手工艺和丰富的节庆活动,每一个话题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与好奇。他们被彝族人民勤劳智慧、热情好客、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信念。
图为实践队员翻看彝族书籍和交流讨论
图为村史馆彝族书籍展示
图为实践队员翻阅彝族字典
敬畏历史者,历史厚之;以史为鉴者,历史馈之。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前行。通过本次“学村史”主题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到了三河村的历史,学习了彝族文化,更了解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战略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的的重要角色。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 一个家庭 、一个人都不能少。”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大业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文/周煊涵 张妍龄 图/张妍龄 唐原乡 钟朋成 罗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