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刘红勇
带伤上阵,依然打出漂亮“制胜分”
时钟已转过晚上12点,明志楼A523办公室灯光依旧,刘红勇却还在忙碌着。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负责人,晚上11点半以后离开办公室早已是刘红勇的工作常态。
去年为了迎接专业评估,刘红勇对每一份提交的资料都会认真检查,每一个细节都要安排落实,“要把工作做扎实,这样站在台上汇报时才有底气”。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接到专家进校实地考察通知前一个月,一次意外造成她尾椎线性骨折和胸椎压缩性骨折,“突如其来的实地考察让我有些崩溃”。第一次迎评工作研究专题会,她是在家里缠着绷带坚持完成的。
如果说胸椎的压迫和伤痛还可以忍受,那尾椎的疼痛则是让她坐卧不安、倍受煎熬。为了减轻疼痛,她买了一个垫圈,垫在椅子上做支撑。“准备材料那段时间,刘老师还敷着药,可是她在办公室一忙就是一整天。”学生何维涛心疼地说。
汇报当天,凌晨四点钟刘红勇就醒了。此时的刘红勇依然缠着绷带,身体还在隐隐作痛。带着一点忐忑,更带着“一定要打下这场硬仗”的决心,她自信从容地汇报,最终赢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她坦言,在自己所经历的重要汇报中,这并不是自己最完美的一次,但她依然打出了漂亮的“制胜分”。
评估的第二天,刘红勇再次病倒,重感冒、疱疹接踵而至。
“再不来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刘红勇生在教师世家,父母和姊妹亲戚很多都是教师,成长在浓浓的书香中。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对教师有着独特的感情,“一直觉得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就是老师”。遗憾的是大学毕业后,她并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工作,这个梦想一藏就是20多年。
2004年,学校准备增设新专业——工程管理,42岁的刘红勇被学校作为专家人才引进。此时的刘红勇已经是水利部注册总监、四川省评标专家,前途一片大好。刘红勇的离职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可是她自己觉得,“再不来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白手起家创办新专业,刘红勇面临的困难不少。作为教研室主任,她克服重重阻力,带领专业老师全力投入到专业建设中,工作进行地风风火火。
2008年第一届毕业生找工作时,刘红勇却泪洒招聘会现场。看着别的专业的学生都签约不断,自己的学生却吃“闭门羹”,她不得不亲自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但依然被婉拒了。
虽然首届毕业生出师不利,但这让刘红勇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在一次外出交流中,她敏感地意识到BIM技术是未来工程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于是她不遗余力地联系企业,给学生进行免费培训。
为了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面对工程伦理困境,能够做出道德决策,刘红勇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地开设了《工程与工程伦理》课程。
她动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开辟实习和就业领域,为学生争取参加全国工程管理夏令营的名额,指导学生成立项目管理沙盘协会、BIM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开拓第二课堂,邀请企业界人士来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亲自带领学生参加了多届全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每次比赛结束后她都会写近千字的参赛感悟,笔尖流露着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
“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
即使已经毕业11年了,学生薛庆依然跟刘红勇保持联系,“在人生每一次重要的十字路口,我都会打电话给刘老师,咨询她的意见,刘老师是我一生中遇到的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薛庆说。
正在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郑俊巍曾是刘红勇的硕士研究生,他还记得准备考博那会儿,为了找到合适的导师,刘老师多次带着他去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帮他引荐。一个被拒绝了,推荐给另一个,再被拒绝,再找下一个……点滴的感动,郑俊巍都记在心里。
刘红勇一直坚信,只要你对学生用心,学生一定可以感受得到。她认为,一定要把感情融入教学方式和方法中,有爱的教育才具有生命力。
作为刘红勇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已经毕业5年的韩能对刘红勇的用心依旧印象深刻。学生生病,刘红勇会亲自煲爱心鸡汤;逢年过节,刘红勇会嘱托学生多陪陪父母……
“妈妈有时候就是爱心泛滥”,女儿有时候开玩笑地对她说。因为把太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和工作,刘红勇始终觉得对家人有所亏欠。
“但很庆幸他们一直都在身后默默地支持我,做我坚强的后盾,否则我也不可能这样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刘红勇说。
刘红勇喜欢白岩松,在送给韩能的《幸福了吗》一书中,她在赠言里写到:“在今天,审视内心变得更难了,却也更迫切了。我们应该也必须有勇气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寻找属于我们的守望。”
教师,是刘红勇最喜欢的职业。她说,一直以来,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