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以使其更好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人才,在此过程中,有的学校观望,有的学校茫然无措,找不到方向,如何尽快解决这些疑惑或顾虑,本刊继续关注。———编者
●高职不能照搬套用本科教育模式,也不能生硬地把本科改造成高职,丢掉自己的内涵,单纯职业化。
●建议一校一策,走差异化路线,如此高等教育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建议将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类别部分,并置其与普通大学同等地位。
姓“职”还是姓“高”?
“转型之后,这批本科院校到底是职业学校还是普通本科?至今还没明确的定位,到现在学校师生都有很多顾虑。”聊起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困惑,陕西省商洛学院院长刘建林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尽管国务院在2014年做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但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还是担心被贴上职业教育的标签。
据了解,商洛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76年的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2006升本以后,学校开始从师范性向多科性转变,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此前学校已经为当地的教师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了解,商洛市70%的中小学教师,以及50%的中小学校长都毕业于该校。
“提‘转型’是这两年的事情,但实际上,这批新建本科院校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应用型定位并发展的。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已经形成共识,这是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如果退回到高职、大专,这让我们难以接受。”刘建林反映说,学校领导层担心的是,好不容易升本,又回到原位,“实际上从专科升至本科,期间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学科设置、发展定位都已发生很大改变,不能说变就变。”教师则担心自己会从学者变成技师,而学生则担心一夜之间变成高职生,“就业含金量降低”。
据了解,我国目前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1999年至2014年,全国共新设本科学校675所。正是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明确的实行转型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其中,新设本科院校256所,包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18所,独立学院293所,新设民办本科和中外合作本科院校两类共有126所。
当前,在“转不转”的问题上,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已无异议,因为“招生难、就业难”的双重压力,正在倒逼高校作出调整,但是走职业教育还是本科教育道路,很多人摸不清头脑。
“本科和高职经过数年发展,都已经发展为成熟完善的教育体系,两者的定位和方向也不相同,因此不能混淆概念。我们不能说孰优孰劣,只是二者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不一样,两者也有交叉,比如培养的都是应用型人才,但是高职不能照搬套用本科教育模式,也不能生硬地把本科改造成高职,丢掉自己的内涵,单纯职业化。”刘建林说,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搭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建立起立交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商洛学院目前所处处境的地方高校不在少数,一方面,由于教育部关于转型发展的具体政策性文件尚未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还不明朗,部分高校存在着等待、观望现象;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担心从事本科职业教育后,由于社会和考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影响学校的招生和长远发展。
千校一面还是一校一策?
“转型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转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标准,我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推动转型。”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侯宇新向记者倾诉了烦恼。
侯宇新告诉记者,尽管教育部没有明确的应用技术大学的设置标准,但是已经允许一批院校先行先试,比如黄淮学院就是一个典型。“我们现在就是结合这些院校的转型成果,找自己的转型方向,也希望国家尽快出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标准。”
尽管前期转型试点已经趟出了一些“感觉”,但黄淮学院院长介晓磊也有自己的疑惑。
“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开始转型,但是各个学校发展情况不同,面对的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也不一样,一个标准并不能设计所有院校的转型之路。”在介晓磊看来,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一个标准出来,就会产生“指挥棒”效应,所有转型的高校一哄而上,大家开始跳“集体舞”,你上工科,我也上工科,你撤文科,我也撤文科,最后所有地方本科高校都会贴上“同质化”标签,变成千校一面,丧失特色。
介晓磊向记者建议,一方面期待国家加快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高校设置、评价、拨款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也希望一校一策,我们可以在转型大背景下各谋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差异化路线,如此高等教育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介晓磊表示,无论如何转型,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万变不离其宗,转型院校一定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专业特色,以优势专业集群发展提高与产业的契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高校要克服存在的定位不清、盲目攀高和贪多求全倾向,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刘建林认为。
真转型还是假转型?
记者了解到,随着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风潮渐起,部分省份已经出台了转型试点名单,申请试点过程中,很多高校积极性很高。
“这里面有真正自发转型的,不可避免也有一些高校看到政府抛出的转型诱惑,比如资金支持,比如招生人数的增加等等,这是利益驱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那么鉴别转型的成功与失败呢?
“我国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分类设置、单一的评估体系、统一的拨款方式及高校自主权不落实等体制机制原因,使地方本科院校陷入发展困境。因此,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调整中,将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类别部分,并置其与普通大学同等地位。”介晓磊建议。
据了解,由教育部相关部门牵头设计的应用技术大学评估标准与机制正在前期研究紧张制定当中。
“新类型大学的评估标准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整个评估机制都会有变化,比如高校为当地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支持产业升级的能力等等,会有多维标准。评估者也不仅限于教育界内部,会吸收企业用户、社会各界参与。转型成功与否,一评便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说。
政策之手与高校自主权
“转型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遇到了如职业院校一样的问题,比如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受体制限制,教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经费不足等等。”合肥师范学院院长吴昕春建议,要尽快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真正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转型过程中政府该做些什么?政府的手该指挥向哪里?学者们有着一致的意见,都认为政府需要制定转型发展方案、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这一过程须考虑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避免“一刀切”。
“政府不能什么都管,如果完全是政府主导推动,而不是市场主导,或者是自主的转,转型之路不会走得太远,只有内在驱动起主导作用,高校意识到必须转,就算是政府不管,也会很快转型。因此首要的是改变体制,让高校能够自主发展,离开政府的怀抱也能够发展,不解决这个问题讲其他的都没有用。”一位不愿具名人士指出。
“政府要给予转型发展高校在编制动态管理、新专业设置、应用型人才引进释放更多的自主权,而学校一定要做到育人为本、科研为基、服务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也是服务地方的重要体现,评价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要聚焦在服务地方能力和为地方给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上。”刘建林说。
“不能把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和本科转型混为一谈,构建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而转型更多是学校自己的事情,国家在大方向上进行引导。”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原巡视员张文珊说。
■链接
各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启动后,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湖北、江西、河南、安徽等。
湖北支持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相关政策
1.扩大试点高校办学自主权。试点高校可以在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总体框架内自主制定招生考试与选拔录取方案;试点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设置目录内专业或确定专业方向,可以在完善新专业设置制度的基础上自主设置新专业;试点高校可以自主聘用教师、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允许试点高校采取市场融资的办法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支持具备条件的试点高校举办(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专项资金,将对试点高校予以倾斜,重点用于试点高校支撑当地产业升级重点专业(集群)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工程实践中心、先进技术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
3.加大招生计划支持力度。按照增量安排带动存量调整的原则,今后普通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重点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和专业进行倾斜。支持试点高校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贡献力强的专业扩大招生。
浙江41所地方本科试点转型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联合发出通知,同意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41所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走应用型发展道路。
据悉,在今后,名单所列高校的应用型专业将占所在院校专业数的70%以上,在应用型专业中就读的学生将占所在学校在校生的80%以上。
据了解,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的本科院校,要完成六项主要任务:一是转变办学理念;二是创新办学机制;三是改革培养方式;四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五是优化学科专业;六是增强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