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又是一年国庆时。国庆日,对一些年轻人似乎显得不那么特别。国庆日更多地变成了度假日、休息日、团聚日甚至加班日,休闲娱乐亦或任务加班才是“国庆七天乐”的归宿。相反,他们的父辈见证了时代车轮的变轨,他们的祖辈经历过国家重生与发展的悲与喜,如此,才能体会“国家”内涵的轻与重。
时代赋予了人特别的意义,哪怕再简单的数字和日期都有年轮间的区隔,有感或者无感本身就有时代韵味。不过,简单地认定一些人对“国庆”无感也有失公允。毕竟,没有谁把“国家”“民族”这样的词汇常挂嘴边,那样会显得有些矫情、不真实;也没谁敢说自己与国家无关,没有国兴哪有人旺。当国歌响起时,女排队员们集体望向国旗的方向肃穆、歌唱,这难道不是一种油然而生的爱国敬意吗?当《印象·国乐》在台北演出时,台上台下都泪如雨下,这穿越时空的华夏文化不也能穿越海峡,缔结起两岸共通的拳拳之心吗?当行走在古城墙上,脚下的斑驳与沉淀的底蕴,足以让现代人为国家文明的延续而骄傲,如此,“爱国”不就是古与今的隔空对话吗?当故宫石渠宝笈展对外开放时,人们宁可排队六个小时,只为目睹《清明上河图》的一瞥,流淌在国人身体里的文化血脉一直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国还需“言必称之”?
如何让“国家”里的感情共鸣与信仰共识变得顺理成章,应当成广大青年的时代共识。尤其,快节奏的生活、高压力的工作、颇残酷的竞争,让一些人无暇停下来思考自己的成长、国家的变化、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与国家进步的同频共振倒成了偶然。当很多人有勇气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时,不禁会大呼“赶上这个时代,不决心拼搏就要再等二十年”;而当很多人还常常抱怨“国不如外,此不及彼”时,却忘了一个民族从独立走向复兴的阵痛与艰辛,更忽视了“与其说得好不如干得好”的朴素道理。
曾让人血脉喷张的流行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里有句话,“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吃得饱穿得暖、不被人看不起的种花家”。这虽是“当家者”的约定,也是每个人奋斗的目标,诸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不是句空话。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国家的抽象在于是人的集合体,国家的具体也在于是人的集合体,前者为了缔结整体团结的纽带,后者为了激起个体向前的能量。改革、梦想,从国家延至个人、从宏观走向微观、从蓝图变成具体,活力正在释放、机会不会遥远,与其在“无感”中路过,不如在“准备”好时抓住,而这不也正是寻回一份对国之热爱的时代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