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章程》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交汇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我国教育制度优势明显,人才资源基础较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态势。伴随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正在主动适应、支撑服务、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经过历届理事会37年接续奋斗,形成了“政治上坚持高站位、思路上坚持大格局、事业上坚持谋长远、工作上坚持善作为、作风上坚持严要求”的办会基本经验,在创新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探索全国社团组织发展模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七届理事会提出了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学会发展战略构想”,为学会事业发展开启新征程、体现新作为、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会要坚持办会宗旨,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在教育部党组领导和民政部指导下按照教育现代化总体要求,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四为”方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效能为重点,着力实施“学会发展战略构想”,加快推进学会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服务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三、基本原则
1.政治引领,凝心聚力。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功立业。
2.立足当前,善谋长远。立足学会当前发展实际,着眼未来5年发展目标,积极谋划更长时期学会发展的总体思路、阶段目标、重要举措和行动计划。
3.强化服务,明确任务。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服务高等学校办学实践,服务高等教育理论探索。
4.守正创新,彰显特色。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办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守正创新中彰显特色,在创新发展中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四、发展目标
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创新强会,促进分支机构争先创优,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高等教育现代学术社团。
五、重点任务
(一)学习贯彻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提高站位,在学懂中消化。始终坚持政治引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任务,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
2.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转化。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学会工作实际,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举措,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3.深入研讨,在研究中深化。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化、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围绕研究成果开展体系化、制度化、经常化宣传,确保党的教育思想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大力加强智库建设
1.打造高端智库平台。高等教育新型高端智库秉持“四新四真四统一”研究原则,汇集众智,服务大局,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新思路、产出新观点、探索新路径、打造新高地,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术共同体。聚焦“新时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区域发展”等问题,深化“中国高等教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以重大课题研究为基础,整合优质资源,着力打造10-15个特色鲜明、协同创新的高水平智库平台。加强研究基地建设,面向区域发展需要,依托智库平台,与省教育厅、地方政府部门和高校联合共建西部、中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性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形成区域研究特色。
2.完善智库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智库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拓宽智库成果转化渠道,打造高端智库品牌。提升《研究专报》质量,在解难点、通堵点、消盲点、疏痛点、排除风险点、发现新增长点上下足绣花功夫,形成标志性品牌。定期推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年度报告》《高等教育研究学者文库》《高等教育研究中青年学者文库》《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文库》,形成有影响力品牌。提升智库成果的社会显示度和影响力,举办成果发布会和高水平成果推广会,形成高端发布品牌。建立研究报告数据库,发挥“存史、资政、助研”的功能,形成共建共享品牌。
3.推进智库队伍建设。构建智库专家网络,稳定联系一批学术水平精湛、具有战略思维的高端决策咨询专家,开展重大教育政策阐释解读,研判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向公众发布研究观点,引导社会舆论。建立智库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学会与高校联合培养智库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生,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三)着力办好“两会一刊”,提升学会品牌质量
1.做强国际学术峰会。提升“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全球教育资源汇聚能力,努力将论坛打造成学术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聚集地、青年才俊成长成才的新园地。创新论坛形式,提高“校长论坛”“学者论坛”“博士生论坛”等专题论坛品质。提升嘉宾层次,扩大境外学者参与人数,力争在3年内吸引50个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5年内达到80个国家。依托论坛年会报告,推出《高等教育热点问题年度报告》,到2025年,力争由一般性国际会议升格为重大国际会议。
2.打造国家高等教育名片。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打造成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重要桥梁,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名片、初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博览会。加速推进“云上高博会”建设,实现线上产品查询、展示和线上交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需对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永不落幕的高博会,形成立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继续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以实施“校企合作双百计划”、研制发展指数等项目为依托,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高博会内涵发展。建立健全国际化运作机制,打造国际展区,与国际知名的展览业组织、行业协会、展览企业等建立合作机制,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展会合作办展。到2025年实现展览面积超10万平方米,专业观众人数超过5万人,覆盖70%以上的高校、1500家以上的企业(厂商)参加。
3.建设教育研究学术名刊。深耕《中国高教研究》学术期刊阵地,引领高等教育思想理论和学术学科的发展方向,到2025年,把《中国高教研究》打造成国内顶尖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权威学术名刊。加快会刊创新发展,扩大会刊国际国内影响力,增加发行量,筹办高等教育英文期刊,力争被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多渠道增加办刊运营收入。
(四)做强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服务高校内涵发展
1.开发培训新业态。完善中心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中心建设,立足服务政府社会高校多样化一站式终身学习需求,开发优质培训产品和业务咨询等经营服务模块,在做精做优现有项目基础上,拓展培训领域,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体系,探索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普适性与个性化培训有机结合的新模式。
2.打造培训好品牌。突出培训特色,强化培训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组建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专家团队建设。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承接国培项目、高校定制化培训、与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培育培训基地等方式,开展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差异化培训,打造一系列有影响、可持续、专业化的品牌培训项目。
3.确保培训高效益。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高的原则,逐年扩大培训规模,稳步提高培训质量,持续增加培训收入,不断拓宽做大做强培训中心成长之路,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有机统一。到2025年,在建好现有国培项目基础上,累计获得培育合作基地和培训资质5个,形成品牌培训项目10个,年培训规模达4万人次。
(五)提升专业化能力水平,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1.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与教育部等部委及相关司局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积极申请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格。在做好已承接的教育部部属高校职称评审监管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获得的数据信息做分析研究,适时开展相关工作业务培训。继续承接政府委托开展的项目评审、专题调研、政策研究等职能转移项目。落实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努力拓展新的合作业务;争取承接审计署等委托开展的相关项目,积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健全学会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确保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2.增强参与行业治理能力。发挥学会第三方组织优势和行业风向标作用,开展行业标准研制、行业监测、教育评价、项目评估等工作,研制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年度发展报告。深化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形成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为引领的教师教学大数据建设,持续发布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建设若干区域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
3.开展高质量竞赛活动。全面提升我国大学生竞赛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持续开展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扩大《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品牌影响力。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打造成为高校教师教学改革风向标和教学交流的最大生态圈;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打造成增进两岸青年文化交流融合、推动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创造的大舞台。
(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开放办会新格局
1.在合作中寻求新突破。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全局,充分发挥学术社团的独特优势,利用民间交往的有利条件,不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创新发展。深化与美国、英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教育组织和高水平大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推进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多边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探索与相关高校在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
2.深化“一带一路”国家交流机制化建设。持续深化与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的交流合作,把“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交流机制打造成“一带一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样板。建立“中巴高等教育研究院”,每年发布《“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年度报告》。适时将成功模式推广到俄罗斯、南非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中。加强与日本、韩国、泰国等周边国家教育机构的学术交流。
3.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搭建国外高等教育信息综合平台,跟踪了解国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加强对各类国际重大教育规则的研究,积极向会员单位及高校推广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进展和成功案例。持续发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国别版、国际联合科研项目成果年度报告等。
(七)坚持依法依规办会,规范建设分支机构
1.抓好分支机构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和促进分支机构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创建面向基层一线的“党建强会”品牌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优化分支机构布局。加强分支机构顶层设计,规范分支机构设置,优化分支机构布局,打造类型、数量合理适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学会发展规律的分支机构格局。
3.实施“质量提升”计划。完善分支机构“人、财、事”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分支机构规范办会意识,加强对分支机构对口业务的指导和管理,提升分支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分支机构考核体系,按照“一流分支机构创新争先树典型、一般分支机构提档升级谋发展、后进分支机构找准差距补短板”的原则,分类推进分支机构整体工作上水平、提质量。
4.做好会员发展与管理。拓宽会员发展渠道,壮大会员规模,实现地域、专业、行业全覆盖。修订完善学会会员管理办法,建立会员发展、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具有学会特色、务实高效的会员服务平台。
(八)履行监事会监督职能,发挥监督保障作用
1.推进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守法规、依章程,完善监督职能,增强监事会开展监督工作的精准性、常态性、实效性,做到参与不干预、到位不越位。完善监事会管理制度,促进学会提高民主决策水平和依法依章规范办会能力,更好地服务学会各项工作,保障学会工作高质量完成。
2.积极探索监督内容、有效形式和科学方法。监事会工作聚焦在监督学会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学会财务活动、内部治理、决策及执行、重大展会论坛、期刊杂志的运营工作情况以及分支机构履职和高等教育培训中心经费收支管理等方面,采取日常监督、集中监督及专项检查有机结合等多种形式实施监督,财务监督与重大事项监督同步开展,突出重点,监督有力。将党的领导贯穿监督工作始终,构建“监督+服务”工作机制,强化对学会秘书处及其内设机构、分支机构履职情况的监督监管力度。“十四五”时期重点完成学会及各分支机构财务工作情况的检查监督,形成有质量的检查报告,提交学会领导。
3.加强监事队伍建设。按照国家对社会组织要求完善监事会和分支机构监事设置的要求,学会理事会和分支机构进行换届时,全面做好监事会(监事)配置到位工作。加强学习培训,每年开展一次分支机构监事长(监事)的专题培训,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组织抽调分支机构监事分专题、分批次检查、抽查相关分支机构的工作,在工作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共同提高,提升监事会和分支机构监事工作能力和水平。
(九)加强学会秘书处建设,提升工作效率水平
1.全面加强秘书处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政治忠诚教育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引导秘书处干部职工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严格执行《秘书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压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狠抓作风建设,持续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2.完善秘书处管理运行机制。全面落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健全执行与反馈机制以及工作配合与协调机制,形成主责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辅助、分工合作的工作制度。强化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全面提升管理效能。管理和使用好学会会刊、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媒介平台,有效宣传推广学会资讯。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工作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切实发挥好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与培育、管理、使用环环相扣的全链条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工作专家委员会作用,形成以编制内人员和劳动合同聘用制人员为主体、学术项目研究人才为骨干、交流学习干部和返聘人才为重要补充的人才队伍结构。完善考核评价科学化机制,改革激励制度,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4.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会同职能部门全面梳理工作业务流程,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点,制定配套规章制度,防范和降低财务管理风险。探索建立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绩效相挂钩的预算管理机制,出台并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办法。推进学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开发收入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实现各个系统在财务系统内部的高度融合。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部门具体负责落实”的规划实施机制;制订规划实施办法,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2.形成实施合力。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主体责任,激发全体干部主人翁意识,汇聚智慧力量,合力推进规划实施。整合学会内外资源,积极引智借力,开展多元合作,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3.狠抓督促落实。建立台账制度,明确各项任务的完成时限,逐项跟踪落实;加强过程监督,定期督查规划实施情况;把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